Back to Top
教會活動 真理新聞 心靈加油 學習課程 主日講道

第71集-中國哲學史分論(64)法相宗(二)

列印 列印

本集前半段介紹法相宗的「五位百法」。五位前四位是有為法,第五位是無為法,用有為與無為對立的目的在於,論證主觀世界的真實存在和客觀物質世界的虛幻。五位百法最終要證明的是「真如無為」的境界,真如是佛教最高真理的同義詞,是一種言語道斷不可思議的境界。
後半段介紹法相宗的「八識」。

第70集-中國哲學史分論(63)法相宗(一)

列印 列印

法相宗屬於唯識學的體系,是繼天台宗之後,在唐代初年成立的佛教教派,實際創始人是玄奘及其弟子窺基大師。之所以稱「法相宗」是因為這個宗派著重於分析、研究諸法性相,分析的結果即萬法唯識,因此又稱「唯識宗」。窺基大師曾住過長安的大慈恩寺,有慈恩大師之稱,因此法相宗又稱為「慈恩宗」。
法相宗和其他的佛教宗派一樣,根本否認客觀世界的存在,認為一切都是人的心識所現,但是強調先辨識物質世界,以論證這些現象的非真實性。在唐代的佛教宗派中,法相宗是受到印度原有思想影響最大的一支,不太能推陳出新,也不具濃厚的中國化色彩,這主要跟玄奘的宗教活動和宗教思想分不開。

第65集-中國哲學史分論(58)佛教在中國的黃金時期

列印 列印

南北朝和隋唐,佛教發展達到黃金時期。這可歸因於,佛教直接參與、配合政治與經濟,而具體的效果是,主政者對佛教的支持和寺院的蓬勃發展,再加上佛經翻譯逐漸完備,佛教各個宗派和思想體系的建構,慢慢完成了。

第69集-中國哲學史分論(62)天台宗(三)

列印 列印

本集續講天台宗的「一心三觀」。三諦俱足只在一心。
天台宗的判教體系是「五時八教」。五時分為五個階段:(一)華嚴時(二)鹿苑時(三)方等時(四)般若時(五)法華湼槃時。八教分為兩組,一組為「化法四教」,一組為「化儀四教」。化法四教即所謂藏、通、別、圓。化儀四教為頓教、漸教、秘密、不定。

第64集-中國哲學史分論(57)南方中國的佛教傳承

列印 列印

道安的弟子慧遠是第一位代表性人物,他的影響見之於「法性論」和「神不滅」論。
第二位代表人物是湼槃宗的竺道生,他是鳩摩羅什的四大弟子之一,倡導「一闡提人」皆可成佛及「頓悟成佛」等學說,成為南北朝盛行的思想。

第68集-中國哲學史分論(61)天台宗(二)

列印 列印

本集續講隋唐重要的佛教宗派天台宗。
天台宗的本體論為「一念三千」,整個宇宙千差萬別,但總歸包含十界,每一界互相影響,相互轉化,每一界又通往其他九界,每一界成為十界,十乘以十等於百,又稱百界千如。天台宗的認識論為「一心三觀」,即空、假、中三種智慧,共同存在一心中,不能分離割裂。

第67集-中國哲學史分論(60)天台宗(一)

列印 列印

中國北方的佛教徒偏重禪定戒律,與漢經學傳統結合。南方的佛教徒鑽研理論,和魏晉玄學結合。兩者形成不同的學風。到了隋唐,陸續興起一些重要的宗派:(一)天台宗。(二)法相宗。(三)華嚴宗。(四)禪宗。
天台宗創立於隋,最盛於唐,原稱法華宗,主張定慧雙修,止觀並重。天台宗統一了南北方的中國佛教,是中國化得最早也是色彩最濃厚的思想體系。

第62集-中國哲學史分論(55)佛教在中國的發展趨勢

列印 列印

兩千年以來,佛教在中國的發展趨勢,可分為三個時期:(一)從東漢到南北朝的蕭齊。這是佛教的輸入時期,主要是翻譯和介紹經書為主。(二)從南北朝的蕭梁,經隋唐到五代。這是佛教中國化的時期,也是佛教在中國的全盛時期,中原佛教興盛的情況超過天竺,各個體系在中國陸續完成。(三)從宋朝到清朝,或者說到今天。這是佛教的停滯時期,在漢民族地區,佛教已與文化融合,在民間信仰方面,地位也已鞏固,但沒有新宗派成立,沒有新的開展。
本集介紹這三個時期重要的思想家,從他們的思想中探討佛教在中國發展的脈絡。

第66集-中國哲學史分論(59)儒釋道的相衝與相融

列印 列印

寺院經濟繁榮,帶動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寺院經濟的來源有四:(一)收取地租。(二)兼併土地、侵奪民宅。(三)經營高利貸。(四)宣揚佈施捐助的觀念。寺院發達不僅是僧侶地主和世俗地主以及封建中央政府矛盾產生的根源,也是佛教內部宗派衝突和相互傾軋的現實基礎。
佛教入中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佛道之間起過衝突,如「滅佛運動」「毀佛運動」等。而儒佛之間的爭鬥沒有停止過,大都是儒家挑起論戰,佛教消極地應戰或躲避。不少儒家人士反佛,包括:(一)堅持儒家道統立場的,以韓愈為代表。(二)個別反佛的,如張載,撻伐佛教的空無思想。(三)名義上反佛,實際上抄襲佛學某些理論以充實自己。
儒家與佛教接近、協調與會通之處:(一)儒家的「天命論」與佛教的「因果報應」。(二)儒家重視名教,佛教重視道法。(三)儒家的「性善論」與佛教的「佛性倫」。(四)儒家的「中庸之道」與佛教的「中道觀」。(五)佛家強調內省和慎獨,佛教講求禪定與持戒。

第61集-中國哲學史分論(54)佛教在中國迅速開展的原因

列印 列印

佛教何時傳到中國,有許多說法,比較正確可考的是東漢明帝永平年間。佛教東來,之所以迅速傳播開展,社會根源方面:(一)撫慰人心,消弭平民與帝王之間的矛盾,滿足統治者的需要。(二)西晉司馬當權後政權腐朽不亞於東漢,之後少數民族入侵,佛教成為進行民族壓迫的工具。(三)西域國家靠著陸路大量引進佛法。思想根源方面:(一)初期依附社會上舊有的方術迷信,踏上平坦的道路。(二)以哲學方式進入思想界。當時盛行玄學清談風氣,崇尚老莊,佛學雖與老莊不同道,但有相近處,佛學家最初都是藉重玄學來解釋義理,進而深化了玄學。(三)統治者將佛學進一步跟儒家倫理思想結合。
佛教在中國,先依附於道家,後依附於儒家,但佛教終能化解與兩者的矛盾,開展出新氣象,主要得歸因於宣導內容和方法上的兩大本領:(一)有精巧的唯心體系,容易打動知識份子。(二)有更多誘人的因果輪迴思想,除了帝王之外,民間也很快就接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