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相宗屬於唯識學的體系,是繼天台宗之後,在唐代初年成立的佛教教派,實際創始人是玄奘及其弟子窺基大師。之所以稱「法相宗」是因為這個宗派著重於分析、研究諸法性相,分析的結果即萬法唯識,因此又稱「唯識宗」。窺基大師曾住過長安的大慈恩寺,有慈恩大師之稱,因此法相宗又稱為「慈恩宗」。
法相宗和其他的佛教宗派一樣,根本否認客觀世界的存在,認為一切都是人的心識所現,但是強調先辨識物質世界,以論證這些現象的非真實性。在唐代的佛教宗派中,法相宗是受到印度原有思想影響最大的一支,不太能推陳出新,也不具濃厚的中國化色彩,這主要跟玄奘的宗教活動和宗教思想分不開。
寺院經濟繁榮,帶動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寺院經濟的來源有四:(一)收取地租。(二)兼併土地、侵奪民宅。(三)經營高利貸。(四)宣揚佈施捐助的觀念。寺院發達不僅是僧侶地主和世俗地主以及封建中央政府矛盾產生的根源,也是佛教內部宗派衝突和相互傾軋的現實基礎。
佛教入中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佛道之間起過衝突,如「滅佛運動」「毀佛運動」等。而儒佛之間的爭鬥沒有停止過,大都是儒家挑起論戰,佛教消極地應戰或躲避。不少儒家人士反佛,包括:(一)堅持儒家道統立場的,以韓愈為代表。(二)個別反佛的,如張載,撻伐佛教的空無思想。(三)名義上反佛,實際上抄襲佛學某些理論以充實自己。
儒家與佛教接近、協調與會通之處:(一)儒家的「天命論」與佛教的「因果報應」。(二)儒家重視名教,佛教重視道法。(三)儒家的「性善論」與佛教的「佛性倫」。(四)儒家的「中庸之道」與佛教的「中道觀」。(五)佛家強調內省和慎獨,佛教講求禪定與持戒。
佛教何時傳到中國,有許多說法,比較正確可考的是東漢明帝永平年間。佛教東來,之所以迅速傳播開展,社會根源方面:(一)撫慰人心,消弭平民與帝王之間的矛盾,滿足統治者的需要。(二)西晉司馬當權後政權腐朽不亞於東漢,之後少數民族入侵,佛教成為進行民族壓迫的工具。(三)西域國家靠著陸路大量引進佛法。思想根源方面:(一)初期依附社會上舊有的方術迷信,踏上平坦的道路。(二)以哲學方式進入思想界。當時盛行玄學清談風氣,崇尚老莊,佛學雖與老莊不同道,但有相近處,佛學家最初都是藉重玄學來解釋義理,進而深化了玄學。(三)統治者將佛學進一步跟儒家倫理思想結合。
佛教在中國,先依附於道家,後依附於儒家,但佛教終能化解與兩者的矛盾,開展出新氣象,主要得歸因於宣導內容和方法上的兩大本領:(一)有精巧的唯心體系,容易打動知識份子。(二)有更多誘人的因果輪迴思想,除了帝王之外,民間也很快就接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