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年來,西洋哲學都非常注意理論鋪陳,非常理想性,這理想性的人生或宇宙,都在上帝的十全十美之下得到完美的生命,可是當人真正去體驗生活時,倒不是這麼回事。存在主義注重人的存在,觀察到諸多現實、不滿、荒謬和矛盾,這樣的思想潮流是在二十世紀,尤其在兩次世界大戰之後發展出來的,德國和法國都有濃厚的興趣。不過這種思想還是得回溯到十九世紀前半的思想家齊克果,他認為哲學和宗教都不現實,太注重理想和體系,但人生並非系統,也不是理想,而是零零碎碎的組成。
齊克果從聖經亞伯拉罕的故事中得到安慰,走上信仰之路,做了很多事情,他主張,人生首要之務是在上帝面前體驗自己的存在,存在是個無可奈何的事,沒有人問你要不要來這個世界,你就來了,一切都是命定,但是如何接受這個存在,使之成為具有本質的存在,這倒是人的自由。齊克果為後來的存在主義發展了一個原則:「存在先於本質。」傳統的哲學都認為,本質先於存在,他則認為,存在是命定的,但是如何生活,卻靠自己的努力,所以本質是後加的,一個人要在宗教信仰中去完成自己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