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教會活動 真理新聞 心靈加油 學習課程 主日講道

第181集-西洋哲學史分論(73)黑格爾(二)

列印 列印

黑格爾主要學說:
一、上帝面前靈魂平等,達官貴人販夫走卒都是上帝的肖像,這為後來的民主法治有決定性影響。耶穌降生為人,有個人間的上帝了解人間的苦難,這個基督精神是黑格爾最基本的思想模式。
二、歷史是整個生命過程中發展和進步的產物,黑格爾的歷史不是退步的,因此他批評康德相當不客氣。康德認為人的理念和真正的存在有一段距離,黑格爾覺得人不是如此,人的理念體會到不足,他會去賺取。了解人的現狀很重要,但了解人的可能同樣重要。
三、思想與人生都是用正反合辯證法是發展,為此黑格爾信心滿滿,他認為所有正反合的發展都是歷史的發展,都是進步的。
四、所有的一切發展到最後都是精神層次,黑格爾從物理、生理、心理到天理這條理的路線,一步一步上去,到最後的精神,即上帝,人可以安息在那兒。

第180集-西洋哲學史分論(72)黑格爾(一)

列印 列印

黑格爾所使用的正反合理論,相當重要,然而他引發的社會革命和社會運動,並不見得在哲學上獲得完全認同。他是近代集大成的哲學家,以天羅地網的方式把西方的唯心論推到最高峰。他太強調自己正反合的理論,認為是放之四海皆準的定律,他的學生中有一派將之用在當時的社會。當時的社會,工商業社會替勞資雙方帶來很大的衝突,賺到的錢資方放進自己口袋,沒有分給勞方,黑格爾的這一派學生主張要把錢分給勞工,共產主義慢慢由此形成、發展。黑格爾沒有想到後來的人會用他的理論把人性低層次屬於鬥爭、分裂的部分提出來,而不是走向和諧、仁愛。
黑格爾的代表作品是精神現象學,雖然有的人認為他的邏輯學才是最主要的作品,卻不見得,因為精神現象學可以解析宇宙存在的層次,從物質的層次,經過生命的層次,經過意識的層次,到精神的高峰,而且除了人的精神以外,還有更高的精神,即絕對的精神。整個宇宙的變化都是由發展和進步這兩個概念所構成,正反只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很快會過去,之後抵達合,這是精神的合,必須透過交融,而不是馬克思後來所主張的鬥爭、分裂、對立。

第175集-西洋哲學史分論(67)康德(二)

列印 列印

閱讀康德,從純理性批判,到實踐理性批判以外,關於道德形上學的問題也應好好唸,不然很不容易進入他的實踐理性批判層次。事實上在德國直到今天的新康德學派,絕大部分仍停留在純理性批判,訴求清晰明瞭,訴求一個能真正認識的主體。
康德提出的第四個問題是:「人是什麼?」不管是知道、應該或是希望的問題,到最後仍歸結到人的問題上。康德繼前面的三大批判之後,寫了人類學這部著作,把知當做人最主要的功能,事實上道德哲學不光強調知,還得行。始終用知性角度去衡量道德哲學,等於是把道德當真假對錯去衡量,可能疏離了倫理道德。這並不是說康德的道德哲學有何不對,但是站在他的純理性批判裡,大概就能了解到,純理性批判的主題是人的認知能力。
真象本身含有矛盾,人無法釐清,因此人只能知道表象和現象,這是康德在純理性批判裡的一個結論。這個結論為他第二批判做好鋪路工作,第二批判指出,人的純理性不能達到真,真的標準應該轉化為善,讓人的道德心和實踐理性去訴求,實踐理性所訴求的真,已經呈現出很具體的東西,康德稱之為:上帝的存在、意志的自由、靈魂不死。這三者成為康德哲學在實踐理性批判的訴求,不是認知的對象,而是追求的對象。

第179集-西洋哲學史分論(71)謝林

列印 列印

謝林的著作分成三期:(一)自然哲學課題(二)超越哲學(三)統一哲學。這個進程雖不是完全與費希特的正反合相符合,但也可用此方式去理解。在自然規律中出現了人,人開始反自然,要用自己的方式改變自然的規律和秩序,最後人畢竟發現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要回到自然的世界,這就是合。
謝林到老的時候,真正了解人生,這是他統一哲學的最高峰,他要把人性消融到神性,消融到整個自然世界裡,讓天地人合一,他的靈性消融到物性裡,也消融到神性裡,心物神三者一體,不再斤斤計較人世間的名利、權位和得失,他的生活幾乎到了無為的境界,在這個高層次的境界裡,他是完全自由的。

第174集-西洋哲學史分論(66)康德(一)

列印 列印

康德在整個哲學嘈雜、困難、很多問題不清楚的時代,是一付良藥,他在哲學基本的問題裡,重新提出探討。
康德一生得不到愛和關懷,日後他在純理性的批判裡,找不到一條可靠的知識出路,便改用道德實踐理性,他的道德裡並無愛與關懷這兩個概念。他的生平影響到他的哲學,他非常嚴肅、孤僻,缺乏體諒心。
康德著作龐大,他的理念基礎在於探討人生存在世所要處理的三個哲學問題:(一)我能知道什麼?(二)我應該做什麼?(三)我可以希望什麼?這三個問題是他哲學理念的理解基礎和全部著作的內涵。

第178集-西洋哲學史分論(70)德國觀念論/費希特

列印 列印

康德之後的思想家,有的贊成他,有的反對他,影響力都沒有他大,其中真正能夠建立起有體系的、比較高層次思想的是德國觀念論。當時的德國對自己的文化沒有信心,覺得還是跟著法國的拿破崙比較有希望。
德國觀念論三個主要思想家為費希特、謝林和黑格爾。
費希特最先發現,一個國家、民族、哲學要發展,得先有自信。當德國文化低微,人民不再相信德國自己的文明,而崇拜法國文化時,他在電台發表了十四篇演講,召回德國的民族魂。他學說中最重要的是,發明了辯證法,從正經過反到合,是宇宙和人生存在的基本法則,費希特把它當做觀念論思想法則的入門。正反合是發展和進步的象徵,因為人從混沌裡面有自覺、有覺醒,在茫茫人海中,人自己突顯出來,再也不是一個沒有名目的大眾,這個個別性的自覺,是構成群體的基礎。

第173集-西洋哲學史分論(65)德國啟蒙運動

列印 列印

法國的理性主義和英國的經驗主義都走到尾聲之後,西洋哲學的重心到了德國,德國哲學最先嶄露頭角的是康德,康德以後連帶發展的觀念論,都出自德國的大思想家,德國對啟蒙運動正反兩方面的意見都影響到之後的哲學家。
在德國有一大部分人贊成啟蒙運動,主張以理性來解決宗教、倫理道德、知識的問題,但另有一部分人反對,這部分人認為,人的理性和存在本身是種限制,人不是上帝,應該用信仰補足。這一派人認為,自由、平等、博愛,不是很輕易就可突破或做到,除非背後有宗教情操。德國反對啟蒙運動的三大思想家是:哈曼、黑爾德、雅科比。

第177集-西洋哲學史分論(69)康德(四)

列印 列印

在康德「判斷的批判」著作中,把知與行的主體問題,提升到人的主體是個獨立性,不受任何外在誡命或規則左右,而是人天生良知就有一把尺,衡量真假對錯是非善惡,這個主體本身發出了道德的無上命令,要行善避惡。主體升格到獨立性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如何透過實踐的道德命令去完成自身的人性。感受是判斷的批判中一個核心課題,是再造或美化外在世界,屬於藝術情操或藝術哲學的課題。康德的純理性批判處理了知、對自然的認識問題;實踐理性批判處理了行和道德問題;判斷的批判則實際去探討感和藝術境界的體驗。人的知性、德性和感性完全涵蓋人的整個存在。對感的體驗,康德提出了超越的辯證理論,因為人天生就能從現實超越到理想的境界,人性天生就能從看得見的推論到看不見的。

第172集-西洋哲學史分論(64)啟蒙運動

列印 列印

西洋第一大運動是文藝復興,文藝復興運動由大學的人文學院造就,接下來第二大的啟蒙運動則是社會學院造就的成果,啟蒙運動討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法國起源,延續到英國和德國。文藝復興是每個個人理性的覺醒,啟蒙運動是社會當中人際關係的正常化,正常化的方式可由啟蒙運動的幾個口號看得出來:自由、平等、博愛。
啟蒙運動的思想雖然講人性和人的認識,基本上還是與傳統的博愛有密切關係。啟蒙的意義在開始時,是使人類用自己內心原有的力量過此世的生活,這一期的思想家都有這個信念,因為人性有很多時候很愚笨,不是天生就有理性思想、語言和行為,啟蒙的意思就是透過教育,讓理性取代愚昧。歐洲的啟蒙運動有兩大思想特徵:(一)信念(二)實踐。
在啟蒙運動的哲學探討中,可以看到一些思想家慢慢地從抽象的象牙塔裡走出來,走進具體的群體大眾中,有大眾哲學的傾向。

第176集-西洋哲學史分論(68)康德(三)

列印 列印

康德的哲學並不是否認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而是否定這兩者對宇宙及人生真相的理解。他以相當平面展開的方式,否定了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這個能力之後,再以立體的架構,處理知識的問題,把知的問題提升到行的層次。康德把行也當做理性,不過他不是純理性,而是實踐理性,他賦予實踐理性一個稱呼,叫「訴求」,人的心靈會訴求一些東西。康德認為人主要的訴求是善,而善有個基本的預設,就是它應該先存在。康德把它存在的模式,分成三個:上帝的存在、意志的自由、靈魂的不死。康德發現,人的良知都有正義感,總覺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良知上的基本訴求。但,事實卻不然,好人受苦,惡人享福,這不是不報,而是等待來世報,靈魂不死的訴求即完全放在善惡報應上。報應由上帝來處理,因此上帝應該存在。

第171集-西洋哲學史分論(63)休謨

列印 列印

經驗主義三位大師為洛克、柏克萊、休謨。
休謨最主要的三部著作涵蓋了知識論、倫理學和宗教等三類,學問廣範。他完全走經驗主義潮流,但比較醉心於洛克時代的思想,覺得感官經驗是知識唯一的來源。他相當反對形上學,認為人所用的概念只是名,沒有實質意義,在知識論的探討,用了經驗主義的成果。知識是游離的,既不依附於客體,也不依存於主體。他主張,不要管主客體存在的問題,要先研究印象是如何發生的。
在休謨看來,因果關係只是時間的先後,不是因此之故,從果看因,可得到絕對的結論,從因看果卻未必,所以因果原則不可靠。同理,不能看到現象就想到本體,本體也可以不存在。宇宙中沒有真正的存在,瓦解了形上學的根。日後康德的學說也受到這個思想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