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教會活動 真理新聞 心靈加油 學習課程 主日講道

第320集-中華殉道聖人節

列印 列印

「殉道者的鮮血,是信仰的種子」-- 戴爾都良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千禧年十月一日正式宣聖一百二十位中華殉道聖人,這是我國教會史上值得慶賀的一件大事,自此後,我們也有了自己的殉道聖人。2002年一月下旬,台灣地區主教們到羅馬向教宗述職,在拜會禮儀暨聖事部時,部長樞機梅堤納等告知中華殉道聖人的紀念日,已訂在每年的7月9日在普世教會舉行。中華教會可由主教團決議將此紀念日提升為節日,並可移至七月九日附近的主日舉行。因此今年(2007)台灣主教團定七月八日(主日)慶祝中華殉道聖人節,以特別強調對聖人的敬禮。

自從首位殉道基督徒斯德望在耶路撒冷殉難以降,二千多年來,教會中已有千千萬萬的人為基督捨身,這不但是歷史的陳跡,也是每一個時代的基督徒面對信仰的真理時,必須坦然以對的事。就中華殉道者而言,為信仰捨身就義的人數相當可觀,祇庚子年間被義和團殺害的人就有兩萬多。而這次被教宗正式認可宣聖,並被普世教會公開敬禮的中華聖人,是從1648年第一位殉道聖人劉方濟神父,到1930年為主致命的高惠黎神父,代表四百年來的中國殉道烈士。

  這一百二十位聖人中,八十七位是中國人,三十三位是客籍傳教士。其中主教六人,神父廿三人,修士八人(其中一位為輔理修士),七位修女,七十六位平信徒(其中二人是望教友)。年齡最大七十九歲,最小的七歲。教友中有傳道員,有家庭主婦、守貞女子和幼童,各種職業,不同年齡的男女老幼,可做各種職業及不同年齡的聖職人員及教友的模範和主保。

  若望保祿二世選擇了十月一日做為宣聖中華殉道聖人的日子別具意義,因為當天是傳教區主保聖女小德蘭的瞻禮日,她在生前就殷切為中國傳教士祈禱,死後更祈禱天主的愛像玫瑰花雨一般撒遍神州大地。期望日後中華地區有愈來愈多以中華聖人為主保的聖堂,也願中華聖人為普世大地的華人祈禱,讓基督福音的果子結結實實地?根在每個人心中。

  中華殉道聖人,為我等祈!

〈●〉轉載自輔大禮儀研究中心

第319集-教宗方濟各 2015年第四十九屆世界傳播日文告

列印 列印

***發揚「家庭」——與愛相遇的特許之地***

上次召開的世界主教團非常會議,以及即將於今年10月召開的世界主教團會議,主題都是「家庭」,而「家庭」正是今日教會深刻反省的議題。因此我認為本屆世界傳播日的主題,以「家庭」為出發點是很合適的。畢竟,家庭正是我們首先學習如何溝通的地方。聚焦於「家庭」這議題,能幫助我們的溝通更人性化、更具真實性,同時也幫助我們以新的視野展望家庭。

我們從瑪利亞拜訪依撒伯爾的福音篇章中可汲取一些靈感(路一39-56)。「依撒伯爾一聽到瑪利亞請安,胎兒就在她的腹中歡躍。依撒伯爾遂充滿了聖神,大聲呼喊說:『在女人中妳是蒙祝福的,妳的胎兒也是蒙祝福的。』」(路一41-42)

首先,兩位孕婦的相遇,顯示溝通是一種與肢體語言交互連結的對話。是依撒伯爾腹中歡喜躍動的胎兒先回應瑪利亞的問候。因此,我們在母胎中就已學會體驗與他人相遇的喜樂,所以就這份喜樂而言,正是其他所有形式的溝通的原型與標記。孕育我們的母胎,是我們學習溝通的第一所「學校」──在母胎的保護下、在令人安心的母親心跳聲中,我們透過聽覺和肢體接觸,逐漸熟悉外在的世界。母親與胎兒的相遇,關係如此親密,卻又是各自獨立的個體,充滿希望的相遇,就是我們初次溝通的經驗。這是我們都曾有的共同經驗,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由母胎中誕生。

即使在我們出生後,我們仍生活在相似「母胎」的家庭中──一個由多個互有關連的家人所組成的母胎:家庭就是「我們學習如何與人相處」的地方(《福音的喜樂》66)。儘管家庭成員的年齡與性別各不相同,但因為彼此有關連,所以能互相接納。家庭成員關係延伸得越廣,年齡差距越大,我們的生活環境就越加豐富。這份親屬關係的根基是語言,而語言又強化親屬關係。我們並不創造自己的語言;我們能使用語言,是因為我們曾接受家人的教導。我們在家裡學會自己的「母語」,這是我們先祖的語言(參閱瑪加伯下七25、27)。我們知道,先祖把生命傳遞給我們,使我們生存,現在輪到我們把生命延續下去,並將致力使生命盡善盡美。我們之所以能夠給予,是因為我們曾先接受過。這個良性循環是家庭成員能夠彼此溝通,並能與外界溝通的關鍵。簡言之,家庭是所有溝通的典範。

循著先祖的教導,家庭成為最基本溝通方式的場所,那就是代代相傳的「祈禱」。當父母哄新生兒入睡時,他們時時將新生兒託付於天主,求祂看顧。當孩子年紀稍長,父母會教他們頌唸一些簡單的祈禱經文,並以愛心關懷他人,如:祖父母、親戚、病患,受苦者,以及所有需要天主援助的人。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在自己的家庭中學到溝通的超性幅度──在基督信仰內洋溢著愛,愛是天主賜給我們,而我們又將愛傳給他人。

我們自己不能選擇家人,但家人對我們卻非常重要;在家庭裡,家人學習互相擁抱、彼此支持,辨識其他家人的表情和沉默時刻,和家人一同歡笑,一同哭泣。這個體認大大幫助我們了解溝通的真義在於覺察和營造親密感。當我們因著接近和接納,縮短了彼此的距離,就同時經驗到感恩與喜樂。瑪利亞的問候和胎兒的躍動是對依撒伯爾的祝福;緊接而來的,正是瑪利亞美妙的讚主曲(Magnificat),讚揚天主對她、對全人類所帶來的愛的計畫。懷著信德的一聲「我願意」,其影響遠遠超過我們自身及我們身處的世界。「探訪」就是打開心門,不再侷限於自己的小世界,而是走向他人。同樣,家庭的活力,來自於向外接觸:當所有家庭向外散播出愛與共融的訊息,給較為脆弱的家庭帶來希望與安慰,由此建立教會──所有家庭的大家庭。

比起任何地方,家庭更能讓我們每日經驗到自己和家人的限度,以及與家人和睦共處必經的大小問題。完美的家庭是不存在的。我們不該害怕不完美、缺點,甚至是衝突,反該學習怎麼積極地處理這些狀況。儘管我們是罪人,又有限度,仍要繼續彼此相愛,如此,家庭才能成為一所學習寬恕的學校。寬恕的本身,就是溝通的過程。當有一方表達懺悔並被接納,才有可能恢復、重建受到破壞的溝通。孩子若能在家庭中學到傾聽他人、口出尊重之言、表達自己意見但不否定別人意見,將來便能在社會中展現對話與和好的影響力。

論及有關溝通方面的挑戰,養育身心障礙孩童的家庭,教導我們太多了。行動、感覺或心理上的限度,也許會使我們自我封閉,但感謝父母、手足及朋友的愛,能使這樣的限度成為走向開放,走向分享,走向樂於與眾人溝通的契機。這類的限度也會幫助學校、堂區和機構,成為一個對所有人更友善與包容的環境。

當身處的世界──人們常口出惡言,說髒話,詆毀他人,用八卦散播衝突及毒害人類的生活環境時,唯獨家庭能教我們體會溝通乃是一份祝福。當身處的環境──充斥恨意與暴力,各個家庭被石牆,或者同樣牢不可破的偏見與激憤的圍籬所阻隔,似乎只能說一句「真是受夠了」的時候,唯獨藉著祝福而非詛咒,藉著拜訪而非驅逐,藉著接納而非爭鬥,我們才能打破邪惡的惡性循環,展現善意總是行得通的,同時也要教導我們的孩子,如何與他人相處。

現代媒體,已特別成為年輕世代的生活重心,對於家庭內和各家庭之間的溝通而言,既是助力,也是阻力。一旦媒體是阻力時,人們不再傾聽他人、迴避人際間的接觸、填滿所有靜默與休息的時刻,以至於我們忘了「靜默是溝通本身的一個內在層面;沒有靜默,內容豐富的言語就無法存在」(本篤十六世,2012年世界傳播日文告)。當媒體是助力時,人們分享彼此的心路歷程、與遠方的朋友保持聯絡、對他人表達感謝或尋求寬恕、開啟心門迎接新的相遇。藉著每日省察,察覺到與他人相遇的重要性、此時就能意識到「新契機」,更能幫助我們明智地運用科技,而不是被科技所控制。同時,父母仍是主要的教育者,但他們可不能單打獨鬥。信仰團體有責任幫助他們教導子女,使子女身處現代媒體環境下,能活出既有人性尊嚴、又能投身公益的生活品質。

今天我們所面臨的巨大挑戰,是在於重新學習彼此如何交談,而不是單單談論如何生產與消費的資訊。既重要而又有影響力的現代傳播媒體,具有鼓勵消費的趨向,資訊固然很重要,但若提供的資訊不夠詳盡,資訊往往就被簡化,因而造成不同的立場與觀點,而彼此對立,使得人們只能選邊站,而無法了解事情的全貌。

總結來說,家庭不是個辯論的議題,也不是意識形態的衝突區。它反而是我們在親密經驗中,學習溝通的環境,是建立溝通的地方,是一個「溝通的團體」。家庭是提供協助、慶祝生命、結出善果的團體。一旦我們明白這點,就能再次體會家庭依然是人類社會豐富的資產,而非一個棘手的問題,或者陷入危機的制度。有時媒體傾向把家庭形容成一種抽象的模式,該接受或放棄,該護衛或加以撻伐,忽略家庭是活生生的實體。媒體也常把家庭當成意識形態衝撞的起因,並忽略了我們是在家庭裡學習如何在充滿愛的領受和付出中溝通。溝通,是表示我們明白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交織成為一體、明白家庭裡的各成員表達不同的心聲,而每一個心聲都有它獨一無二的一面。

家庭理當被視為社會的資產,而並非是社會的問題。家庭最美好的地方,是在於家人藉著自己的見證,去傳揚男女之間和父母子女之間的又美好、又豐富的關係。我們不是在捍衛過去。反之,憑著耐心和信賴,我們努力地將我們居住的世界打造得更美好。

教宗方濟各

梵蒂岡
2015年1月23日
聖方濟沙雷慶日前夕

(天主教台灣地區主教團大眾傳播委員會恭譯)

第314集-教廷代辦陸思道致詞

列印 列印

教廷駐華大使館「慶祝教宗方濟就任聖伯多祿宗徒牧職感恩祭」4月14日(周日)下午3時,於台北市聖家堂舉行,彌撒前,教廷駐華代辦陸思道蒙席先致歡迎詞。

陸思道蒙席說:「大家都記得當教宗方濟當選那晚在伯多祿大殿露台出現時,很謙遜的向大家鞠躬,請大家為他祈禱,此一謙卑的動作只是他一連串謙遜的開始,之後我們看到他更多謙遜的舉動,如對窮人的關心、對弱勢的關懷等都是他表示愛的最佳方法,所以我們聚集在一起舉行彌撒,就是為教宗方濟祈禱,願天主賞賜他足夠的力量去完成他的任務。

在台灣的天主教徒是很真心真意的愛護我們的教宗,教友為教宗祈禱、犧牲,我深信、也向大家保證,教宗不只愛教友,也愛全台灣的人,這點我們可以看到當教宗就職接見各國代表時,也和馬英九總統談了許久,這是台梵邦交首次兩位元首見面,我們一起為教宗方濟祈禱,願天主給他力量帶領我們,相信教宗極歡喜各位今日的參與。我們也請德維茲樞機主教將我們的問候帶回教廷,轉呈我們的不斷祈禱。特別代表宗座感謝在台度奉獻生活的人。」

第313集-復活節特別節目

列印 列印

2013年復活節特別節目前半段,邀請中國大陸在菲律賓求學的神父、修女談他們對於“復活節”的個人體驗;節目後半段,邀請台灣加大利納分享歷經身體多次苦痛,最後完全交托給天主的生命故事。

第317集-教宗方濟各訪韓國特別報導

列印 列印

教宗方濟各前往韓國進行第3次國際牧靈訪問。教宗此行從8月13日至18日,主要活動有3項:
(1)會見參加亞洲青年節的青年們
(2)為朝鮮半島呼籲和平
(3)冊封殉道真福來堅固當地教會的信德。
以下為相關報導

【●】延伸瀏覽:教宗訪韓「新聞」

【●】延伸瀏覽:教宗訪韓「圖片」

【●】延伸瀏覽:教宗訪韓「影片」

第312集-專訪「伯多祿廣場」吳安道神父

列印 列印

吳安道神父〈照片中者〉親臨聖伯多祿廣場,觀察新教宗的產生並聆聽新教宗的致詞,事後他接受真理電台節目主持人謝蓉倩的越洋電話訪問。

吳安道神父馬來西亞華人,耀漢小兄弟會會士,羅馬華人本堂司鐸。

第316集-教宗方濟各第一道通諭«信德之光»

列印 列印

教宗方濟各的第一道通諭《信德之光》指出,信德危機之前首先是人的危機、真理的危機。相對主義瓦解了人、人的信念、正義、愛、科學研究的實際。在耶穌基督的恩典內滿完的亞巴郎的信仰,照耀了各種研究和人的道路;足以為"人的城市"做出必不可少的貢獻.

«信德之光»共分成"引言"、"結論"及"正文"四章。

引言部分(1-7號)闡述了撰寫這份文件的兩個動機。
第一章(8-22號)的標題是:“我們相信了天主的愛”(若一4:16)。
第二章(23-36號)“假使你們不肯相信,你們必然不能存立”(依7:9)。
第三章(37-49號):“我把我所領受的傳給你們”(格前15:3)。
第四章(50-60號):“天主給他們預備了一座城”(希11:16)。
結論部分(58-60)“那相信的是有福的”(路1:45)。

第311集-「我們有教宗了!教宗方濟」

列印 列印

115位樞機主教在3月13日下午選出普世教會第266任教宗。新教宗本名豪爾赫•馬里奧•貝爾格裏奧(Jorge Mario Bergoglio),耶穌會士,現年76歲,生於阿根廷,取名號為方濟。

第315集-教廷修會部長德維茲樞機證道

列印 列印

教廷駐華大使館「慶祝教宗方濟就任聖伯多祿宗徒牧職感恩祭」4月14日(周日)下午3時,於台北市聖家堂舉行,教廷修會部部長德維茲樞機主教(Cardinal João Braz de Aviz)主禮,全台洪山川總主教、劉振忠總主教等10位主教共祭。

教廷修會部部長德維茲樞機主教在彌撒中證道,他說:「今天下午來自不同的地方人數眾多,今天的聚會在多元化中有其合一性‧‧」〈證道全文點選右上方"內文"〉

第310集-2012 聖誕節特別節目(菲律賓)

列印 列印

另一個聖誕節

一群在菲律賓進修或牧靈福傳的內地神父、修士和修女,向來都是亞洲真理電台的好朋友,他們或來自內蒙,也有從哈爾濱到菲律賓的,異國的聖誕風情有何種感動?菲律賓的「熱」聖誕是否讓他們的心火更熾?讓我們聽聽他們的聖誕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