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教會活動 真理新聞 心靈加油 學習課程 主日講道

第75集-好噁心的天空

列印 列印

「天空是黑色的天鵝絨,星星像一把鑽石灑在上面,後面的同學驚呼道:『好噁心的天空!』我永遠也忘不了當時的震撼,如今我常告訴我的學生,我希望他們在一生之中,至少有一次能夠看到這麼噁心的天空。」每天忙於工作和生活,加上光害為禍,大家早已忘了抬頭觀看一閃一閃亮晶晶的星星,主修地球科學、熱愛天文的汪惠玲分享她的心得說,當我們看著天上的星星,整個人會變得比較寬容,距離我們最近的星星大概是四點三光年,此外還有幾百光年之外的,每顆星星告訴我們的是幾年前、幾十年前或幾百年前的事情,彷如一座天上的歷史博物館。

汪惠玲,河瀚讀書會。

第74集-長江建壩,人定勝天?

列印 列印

重慶變死港?嘉陵江變內陸河?一萬多個景點淹沒在水裡?長江三峽建大壩,有人看到榮景,有人預見到後遺症,在兩難之中,人必須虛心學習,人不是一定得勝天;追求經濟成長之餘,也應注意那些計算不出來的種種損失。

郭梓芳,台灣荒野保護協會推廣講師。

第69集-地球高峰會議在談什麼?

列印 列印

人生活在地球上,難免耗損地球的資源,如何以永續的方式過日子,攸關人類的命運。地球高峰會議應運而生,也陸續通過一些具有約束力的宣言,二零零二年正式提出「永續」的觀念。然而地球上的污染和破壞不見紓緩或減少,地球高峰會議究竟在談什麼,發揮了什麼功能?本集介紹地球高峰會議的源起和演變。

黃子晏,台灣荒野保護協會保育部主任。

第73集-不到長江「會遺憾」

列印 列印

長江對整個中國來說意義重大,不到長江一遊,許多人視之為憾事。而長江切割巫山大別山中間形成的雄偉險峻河道,也就是通稱的瞿唐峽、巫峽、西陵峽等三峽,更是許多人夢寐以往的勝地。本集節目由一位親自前往長江三峽旅行過的教師,帶領大家神遊沿途的文化及自然壯觀。

郭梓芳,台灣荒野保護協會推廣講師。

第68集-追隨自然的呼聲

列印 列印

「自然的呼聲」是影像詩人游丕若的代表作,當初是想寫些東西,可以留下來,於是把想法濃縮在一小篇文章裡,陸續刊登在雜誌上。攝影是辛苦的,每一張美好的畫面,都包含著各種不同的勞頓。但是攝影把人帶到天涯海角,擴大了視眼。

游丕若,影像詩人。

第72集-美麗花蝴蝶的生態奧秘

列印 列印

人對蝴蝶總有浪漫的喜愛,但是蝴蝶不總是美麗的,它曾經是其貌不揚的毛毛蟲,賞蝶的人,之所以能夠持續鍾愛蝴蝶,並不是因為它的外觀,而是它的生態奧秘。

林柏昌,中華蝴蝶保育學會秘書。

第67集-攝影與文字共舞

列印 列印

「影像詩」是一種獨創的作品,作者用自己拍的圖片,搭配自己的文字,傳達感受,因此必須兼具攝影與寫作兩種能力。以「風的信息」為例,風看不見,要想拍下風,需靠其他可見的東西來呈現;當作者寫下「風是天上的河流」時,屬於詩人的想像力躍然揮灑。兩者何者較難?恐怕無法比較吧。

游丕若,影像詩人。

第71集-蝴蝶翩翩平易近人

列印 列印

夏天是蝴蝶活躍的季節。蝴蝶姿態優雅,容易觀察,賞蝶不需特殊裝備,而且在大白天即可。台灣是蝴蝶王國,數量大,種類也多。台灣蝴蝶大多是大陸地區華南種,在南部有偏向熱帶性的蝶種,高海拔處則有溫帶性蝶種。隨著棲息地破壞、外來種蝴蝶侵入,本土蝴蝶的數量漸漸有了變化。

林柏昌,中華蝴蝶保育學會秘書。

第66集-處理廚餘的智慧

列印 列印

處理廚餘不是新的科技,而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智慧,但是都會區的居民與自然和農業時代離得太遠,不知該如何回收再利用。廚房剩下來的東西,對人而言是垃圾,對整個生態環境而言,未必毫無用處。人類吃剩的殘渣可能是其他生物的食物,也可能是很好的堆肥。

王元才,荒野保護協會鄉土關懷小組。

第70集-何謂「二十一世紀議程」?

列印 列印

二十一世紀議程是聯合國的一份正式文件,不是公約,而是綱要,又名「里約宣言實行計畫」,大部分強調落實永續發展的方法,主要討論機制性運作的問題。這份文件改變了傳統上認為環保與經濟對立的觀念。

黃子晏,台灣荒野保護協會保育部主任。

第65集-土地之癌─重金屬污染

列印 列印

重金屬污染是文明發展過程中的副產品。台灣每年扔掉幾十億個飲料罐,而製造飲料罐需要用到重金屬,其他的污染源來自電池和其他金屬器皿。重工業工廠大都設在農村,直接影響到農作物。鎘米和綠牡蠣事件顯示,重金屬污染不但危害環境,也威脅居民健康,台灣已經嚐到苦果,大陸尤應引為借鑑。

王元才,荒野保護協會鄉土關懷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