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林哲學是中世紀的顯學,到了中世紀文藝復興之後,慢慢式微,因為從文藝復興開始,人類覺得頭上不該有個上帝壓著,人本精神主張人是至高無上的,一切命運操在自己手裡,不是在上帝手裡。近代以來,學者反傳統以及反宗教情緒,造成對中世基督宗教許多誤解,因而也對其間發展的士林哲學有所貶斥。十九世紀,許多法國學者以及德國學者,重新閱讀中世哲學原典,始發現士林哲學並非如傳言的「神學之婢」,而是富有既深且博的哲學智慧,因而復興士林哲學的風氣在歐陸盛行,此即新士林哲學。十九世紀的新士林哲學有復古味道,卻不完全是復古,而是與當代一些思交談,互相了解與諒解之後所產生出來的新思想。新士林哲學強調在本體論上有個永恆存在,在知識上有真理的永恆存在,無論在本體論或知識論上,都認為人的腦筋和內心與自然世界有很多可交往之處,人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當然要好好地生存下去,用腦筋引導自己的生活,用未來的遠景激勵自己現在的行為。
新士林哲學在敬天方面發展出宗教哲學,讓人性可慢慢往神性發展,而主要的派系是承繼了十三世紀的聖多瑪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