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教會活動 真理新聞 心靈加油 學習課程 主日講道

第13集-看到人我的真實面(完結篇)

列印 列印

人的長相是父母所生,自己沒有什麼責任,也沒有什麼可以稱讚。我們可以稱讚一個人有禮親切的態度,合宜的行為舉止,這都是人自己努力培養出來的。我們不妨想想,我們對別人做了什麼?有的時候,我們說某某人好漂亮,某某人好醜,我們同樣製造出了媒體製造出的壓力。我們必須學習看到每個人的不同和獨特,如果只停留在人的外表上,我們是繼續傷害自己,也一直彼此傷害。

鄒逸蘭修女,社會服務修女會修女,台灣天主教胚芽婦女關懷協會秘書長。

第12集-活出歲月的美

列印 列印

每個人生階段,美不美 ,自有下功夫的空間。我們長得如何,不是自己選擇的,但是走到後來,我們成為如何,跟我們每天怎樣過日子就非常有關係。假如我們只擔心頭髮白了幾根、掉了幾根、皺紋又長了多少,我們的思考就只會侷限在小小的範圍裡,沒有機會去開發生命中更開闊的美。能夠欣賞、感謝、享受自己生命中種種的美,這些加總起來呈現出的光輝,不是一下子可以做到,而是在於自己曾經如何地活。

鄒逸蘭修女,社會服務修女會修女,台灣天主教胚芽婦女關懷協會秘書長。

第7集-告別芭比娃娃的病態美

列印 列印

有些父母會為女兒買芭比娃娃,在遊戲的過程中,小女孩的心底烙下了渴望,長大後也想要成為芭比娃娃。這樣的願望形成很大的壓力,女孩子一心營造虛幻的病態美,不懂得健康美才是真美。其實,從小認識健康的身體是很重要的,「看起來美」僅是薄薄一層皮膚的美,「真的美」才具有靈魂的深度。從信仰的角度看,正如一位放棄模特兒生涯的美國基督徒所說的:「我不必成為完美,上主才會愛我。」

葉寶貴修女,瑪麗亞方濟各傳教女修會修女,台灣天主教胚芽婦女關懷協會前理事長,現任常務理事。

第11集-我們是如何被洗腦的?

列印 列印

社會上用固定的形象,做為美的衡量尺度,會給人帶來很大的壓力、打擊和焦慮。許多人對自己的外表缺乏信心,部分原因即來自整個架構的運作。想要建立一個美的家族或美的社會,需要先辨別出背後的陰謀或詭異的運作方式,才知道可行的方法。

鄒逸蘭修女,社會服務修女會修女,台灣天主教胚芽婦女關懷協會秘書長。

第6集-跟「真我」做朋友

列印 列印

光是吃好的、買好的、花錢去旅遊,這不能說是愛自己。我們必須花點時間,放下別人對我們的需求,只跟我們自己在一起,陪伴自己,聽到自己心裡深處真正要什麼。美的基礎是內心的平安,我們必須回到內心,與真我做朋友。我們要學習去面對而不批判自己,不拿自己與人比較,不過份要求自己。

樓美娟,資深身心靈工作者。

第10集-療傷,做心靈美容

列印 列印

在成長過程中,只要感到不被接納,修女就會抓狂,情緒失去平和,後來才發現,內在有股憤怒,一直找不到源頭。幼時的創傷若不去了解,不去治癒,就很難從糾纏中走出來,最終也將妨礙心靈美容的進展。

葉寶貴修女,瑪麗亞方濟各傳教女修會修女,台灣天主教胚芽婦女關懷協會前理事長,現任常務理事。

第5集-持久而整體的美

列印 列印

美不僅是張臉孔,或者一付瘦高的身材,美是能夠活出天主的真善美,讓自己生活有意義,協助他人生活有活力,這種美不會因文化、時代、環境、年紀、見解不同而被淘汰,而且跨越任何時空都能被人接受。我們的目光不應只放在外表、長相、妝扮上,而更應該注重人的內涵及他表現出來的對人、對事、對物的態度上。

樓美娟,資深身心靈工作者,沐恩祈禱室負責人。

第9集-基督是真正的美容師

列印 列印

信仰給予基督徒力量,多多少少不受社會上因追求美而產生的壓力。我們不妨反思:「如果我如此注重外在形象,所衍生出來的價值觀是什麼?」把美無限上綱,奉為最高價值,那麼是不是別人怎麼看我,比上主怎麼看我重要呢?若能真正讓耶穌基督進入我們的生命,我們會變得更美。

葉寶貴修女,瑪麗亞方濟各傳教女修會修女,台灣天主教胚芽婦女關懷協會前理事長,現任常務理事。

第4集-每個人都是獨特的

列印 列印

學習舞蹈,要從認識自己的身體開始,與舞者關係最密切的就是身體,不認識自己就無法呈現舞蹈。看自己的身體,發現跟別人不一樣,是獨特的,因而產生自信。封閉與害怕的肢體,是無法展現的。舞者雖然瘦,卻仍然有力,不是輕飄飄的,風一吹就倒。把瘦和美畫上等號,這是種迷思,反倒是自信讓人美。

蔡慈芬,任教於台灣「光仁中學」,教授表演藝術。

第8集-整理心靈亂碼

列印 列印

外在塗了一層又一層保養品,不如由內在煥發平靜的美。心靈抒壓,人就自然變得漂亮。歐美人星期天大都上教堂,投入心靈崇拜,星期六則用來整理居家空間、打點花園,營建一個美麗的環境,其實,這種作法就等於在整理內在的心靈亂碼,從外在影響內在,反而會透顯出一個美麗的外表。

葉寶貴修女,瑪麗亞方濟各傳教女修會修女,台灣天主教胚芽婦女關懷協會前理事長,現任常務理事。

第3集-在生活中創造美的經驗

列印 列印

聽音樂、看電影、欣賞藝文表演、接觸大自然,觀看完之後內化,思索其中的美好,會形成美的經驗。多多創造美感體驗,養成習慣,可以把美留在生活中。

蔡慈芬,任教於台灣「光仁中學」,教授表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