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教會活動 真理新聞 心靈加油 學習課程 主日講道

第49集-苦路默想

列印 列印

拜苦路可以和大家一起,這叫公拜苦路,也可以個人拜苦路,花一些時間,在每一處仔細地默想。一般的拜苦路是跟耶穌一起走,我們和他說話,他也和我們說話,苦路默想則是我們聽耶穌自己在這條苦路時,心裡想什麼。一開始祈禱,我們向耶穌說:「我不知道加爾略山這趟行程的感想,請你告訴我。如果你不告訴我,我怎麼知道呢?」

第48集-你把多少人釘在十字架上?

列印 列印

老婆婆對德蕾莎修女說:「我謝謝你,因為我從來沒有喝過乾淨的水。」老婆婆在德蕾莎修女的照顧下,只不過多活了半天,但修女給了她絕大的尊嚴。有人說我們不如狗、不如豬,說我們這樣那樣,但是在天主眼中,我們都是祂的寶貝。從死亡到永生,從暴戾到關懷,我們這些可憐的人都回到天主的手中吧,不管別人如何不喜歡我,天主總是喜歡我,因為我們是祂的孩子。我們往上看,往上看,順著十字架看上去,我們會看到光。

第43集-禮儀年與中猶文化

列印 列印

古老的中國人和猶太人都是使用陰曆和陽曆一起決定節慶儀典的日子。天主教禮儀年中的復活節是怎麼算的?春分之後,第一個月圓,月圓之後第一個主日就是復活節主日。聖誕節大約在冬至前後,冬至那天,白晝最短,黑夜最長,冬至一過,白天愈來愈長,象徵耶穌基督的光也是從這天開始,進入這個世界。

第47集-現代人的苦路

列印 列印

現代人的苦路其實是要讓我們自由,讓我們釋放自己,歸向他。我們反省自己可能有的過錯,聽耶穌跟我們說什麼,之後祈禱。耶穌告訴我們,一個十字架如同兩條路,一條往來在人與人之間,一條通往上主。當我們一直注視十字架上的某一點,我們可能會害怕,即使害怕,我們仍要多看、再看,然後我們會看到痛苦的代表,那個代表是誰?是你、是我,還是天父?

第42集-委順在使命中

列印 列印

一個做母親的,看到自己的孩子背著十字架,即將被釘死,她卻沒有向天主說一句:「是不是可以讓我的孩子留下來?」她心裡難道不想嗎?她當然想,可是這是她的使命,這是她非得委順的,因此她這樣做了。

第46集-為何死在加爾瓦略山?

列印 列印

傳說,加爾瓦略山正是當年埋亞當骨骸的地方。亞當和厄娃是原祖父母,因為犯了罪被趕出樂園,來到這裡,後來死在這裡。耶穌是新亞當,或稱亞當第二,他也是在這裡被釘十字架死去,可是他卻用寶血洗淨原祖父母以及他們的後裔所犯的罪。

第41集-給聖母愛的鼓勵

列印 列印

當耶穌基督被釘死之前,在十字架下站著聖母瑪利亞和聖若望,耶穌向瑪利亞說:「母親,看,你的兒子。」然後跟愛徒若望說:「看,你的母親。」聖母在馬槽裡生下耶穌,卻是在十字架下生了我們,我們跟聖母成為母子、母女關係,正是在十字架下。聖母看到我們如此敗壞,她能做什麼,除了永遠的憐憫之外,就是為我們的得救祈禱,身為母親,就是這樣子的。當別人不把聖母當一回事時,我的心就很難過、很痛。

第45集-走過耶穌的苦路

列印 列印

我們的一生中,也是在走這條苦路。可能我們會像耶穌一樣,在絕望中說出:「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為何捨棄了我?」可是耶穌結束生命時,天主卻讓他復活了,給了他最大的改變。同樣的,我們在絕望過後,天主也給了我們最好的結果。在我們自己的信仰生活中,我們看到了很多、經歷了很多,結果是我們希望的,但過程何其辛苦。當我們在走這條路時,有許多人幫助我們,即使在我們很痛苦時,我們也幫忙別人。我們是不是能像耶穌一樣,對天父說:「父啊,寛恕他們吧,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所做的是什麼。」耶穌走過的苦難,印證到我們的生活中,我們要學習耶穌的方式。

第40集-什麼時候才能準備好?

列印 列印

我們家的窗子破了,早該修了,丈夫說:「你不用管啦,這樣的重工作交給我,等我有空就來弄。」結果窗子破了六年,他一直沒有空去修。我們家廚房的洗槽漏了,丈夫說:「等我退休後就來整理。」如今他已退休十幾年,也沒有去碰。我們常說,等我有時間再做,真等到我們有時間,這些事情可能都過去了,而我們永遠都沒有去做。這提醒我們,當天主給了我們使命,不是等有空才去做,而是馬上去做。

第44集-四部福音中的耶穌苦難

列印 列印

雖然只有一位耶穌基督,但四部福音的作者對他有不同的認識,也就提供了不同的畫像,對被釘的耶穌基督就有不同的描繪。然而,這也不是說,把這四部福音加起來,就等於整個耶穌基督了。

第39集-我知道我害怕

列印 列印

有一次參觀羅東聖母醫院,從三樓的病房開始看,要上五樓兒童病房時,不知為什麼,我的腳發軟,抬不起來,我說:「我可不可以不要上去!」那位帶領我們參觀的姊妹問:「你害怕嗎?」我回答:「我不知道我為什麼害怕,我的腳抬不起來。」後來在我的生命過程中,我負責處理丈夫伯父的後事,父親癱在床上兩年,又在醫院昏迷四十多天,接著我的母親病逝加拿大,我的婆婆也昏迷了二十一個月,我知道我的怕點在那裡,我不願意再去面對病人,我不願想起我的兒子、我的父親、母親、婆婆,因此我沒有選擇到醫院去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