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教會活動 真理新聞 心靈加油 學習課程 主日講道

第17集-跟隨耶穌的腳步(完結篇)

列印 列印

文學的對談如同耶穌基督在世的時候,人類有機會跟祂交談。的確,耶穌有時會跟一些飽學之士談論天主的大道理,可是祂大部分的時間是陪伴一些勞苦大眾,跟漁夫、婦女與孩童相處。耶穌一生可能與權貴只有十幾個小時的對話,卻最少祂花了幾千個小時跟平民對話。我在節目中所談的邊緣作家,他們生活潦倒、婚姻不順利、沒有兒女、流亡海外、年紀輕輕就因病而逝等等,他們其實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

第16集-聖母如何與女性主義融合?

列印 列印

聖母瑪麗亞她雖然是天主之母,可是教會好像只是把她供奉在祭台上,對她表示最高的敬意而已。聖母瑪利亞過去一直受到教會尊敬,她也是所有女性的模範。然而,社會對女性的要求是,幫助男性發展事業,女性的工作就是要做家事、看孩子,好讓男性能夠為國家、為人類、為天下服務。基於以上的原因,現在的女性主義者覺得,她們的首要工作就是要覺醒,不再受男性或者父權社會利用或剝削。正因為如此,聖母瑪麗亞在這個女性逐漸抬頭的社會中,也遇到一種不信任的態度。

第11集-維根斯坦用潔淨的語言解釋真理

列印 列印

過去幾千年來,哲學就好像國王的新衣一般,大家都是以別的哲學名詞來討論真理或美善,只不過是在一些字眼中打轉。維根斯坦的思想對神學有很大的影響,我們用各種字眼或者哲學思想來討論天主及教會,同樣也犯了哲學所犯的錯,而沒有用乾淨的字眼來解釋神學,那麼我們所講的根本也是一些毫無意義的觀念。

第15集-伯達撒鼓吹彰顯天主的美

列印 列印

我們如果用研究數學的方法去研究天主,也就是只把天主當成科學定律去研究,而忽略了祂的美善,那麼我們可能對神學有很高的認知,也知道天主是一切的真理,卻沒有感覺到祂的美麗,這這就是現代神學缺乏的一環。伯撒達的一個論點就是說,如果天主的光榮是建立在祂的真善美之上,在祂化身成人後,祂的真善美也應該完全地顯示在祂所創造的世界萬物上。

第10集-勞倫斯攤開你手裡的寶貝

列印 列印

勞倫斯透過著作告訴世人,生命實在多采多姿,是個無價之寶,我們要爭取一個充滿希望的人生。在當年被禁的小說「兒子與情人」中,他以男女之愛為例指出,男女真心相愛而發生關係,就會造成很大的轉變,這個轉變會讓靈魂得到滋養,會讓當事人充滿活力,趨於成熟。他要我們明白,我們並非一個小螺絲釘,也不是一隻小工蟻,我們的手上擁有一個偉大的武器。

第14集-艾略特推崇彌撒為最完美的戲劇

列印 列印

艾略特在他討論戲劇的時候,同時導出一個論點:天主教的彌撒就是一部最理想、最完美的戲劇。在這短短的一兩小時內,觀眾或參與彌撒者經歷了整個宇宙的創作及耶穌基督以聖言及以肉身成人,在我們之中與我們交談。天主跟人類的關係可以從宣讀舊約及新約而得到重現。福音的宣讀有如跟耶穌面對面交談,當參與彌撒的信友歌頌光榮頌、信經、垂憐經及「聖聖聖」時,他們就與整個教會及天上的一切天使與聖人一齊得到救贖的奧蹟。

第9集-霍金斯要你打開靈魂的眼睛

列印 列印

世上所有獨特的、創意的、奇怪的事情,或者是善變的、斑點的、不知道怎麼來的東西;無論是快的、慢的、甜的、閃閃發光的、黯淡的,這些都是天主創作的,而且已經超過美麗的美麗。霍金斯有一套與當時維多利亞社會不一樣的理論,他覺得我們眼睛所看見的、我們週圍的一切,都在向我們發出召喚,只要我們打開靈魂的眼睛,利用想像力去看,天主就會藉著萬物進入我們的心房,其中的快樂不是一時的,我們的本質將永遠改變。

第13集-喬依斯捕捉靈感創作新生命

列印 列印

「這時他的靈魂充滿了天賜的愉悅,他臉紅了起來,身體並顫抖了起來。他真正的生命已經來臨,他的一生就是要充實地生活,去犯錯並去戰勝錯誤,然後再用他的靈感去創作新的生命,一個天使出現在他的面前,這個天使告訴他如果要去犯錯,他將會得到什麼結果。這時他充滿了一種無言的狂喜。」喬依斯雖然是個不進堂教友,卻非常喜歡天主教的神學思想,這個小說段落就是他所謂的「顯示」,即天主教的主顯節。

第8集-湯普森把天主比喻為緊追不捨的獵犬

列印 列印

湯普森的代表詩作「從天上來的獵犬」,把天主比喻為天堂裡的一隻獵犬,詩中的主人翁在人間的享樂中,拼命躲避這條獵犬,可是無論如何這隻獵犬始終不放棄他。另外一首詩的主人翁是個流浪漢,回不了家,家人也不接受他,而無論他如何失敗,天主根本不在意,因為這隻獵犬只要獵到他的心。

第12集-海德格帶著感情看待萬物

列印 列印

海德格認為這世上的東西不只是東西而已,人類生存的價值便是因為他能夠關懷世界上的萬物。簡單來說,海德格所說的關懷,有點像基督所說的:「我要把你們放在世界中,可是並不要你們屬於世俗。」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不要輕視這個世界,不要完全被這個世界給控制,我們應該善用自由,在這個世界中實現我們的人生。

第7集-布雷克讓窮小孩在夢中與天主相遇

列印 列印

一個夢能夠變寒冷為溫暖、化傷心成快樂、去恐懼生勇氣嗎?一個夢有如此大的威力嗎?英國邊緣詩人布雷克在詩作「掃煙囪的小孩」中,透過一個窮人家的小孩湯姆,建立了他的宗教觀。窮人家的孩子沒有未來,也沒有希望,棺材是他們的下一站。湯姆在一個夢中看見了異象,也就是天使用發光的鑰匙打開棺材,他醒來後就完全改變了,他從此不再害怕、不再傷心,也不再感覺到寒冷。對於布雷克來說,夢其實並不僅僅是夢,夢有時候是天人交接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