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教會活動 真理新聞 心靈加油 學習課程 主日講道

第32集-初期教會外教人進教情形

列印 列印

初期教會外教人進教情形

親愛的聽眾朋友,您好!
我是陳亭,在上個星期「朝聖之途」的節目中,我為您介紹了公元第二、第三世紀時,基督徒社會生活的情形,以及各地區的地下城也就是「地窟」裡面的林林總總。
今天的「朝聖之途」,我要向您說明的是,教會在初期的時候,當一個外教人進入教會的程序過程是怎麼樣的。在您聽完之後,可以比較一下,跟我們今天的程序有什麼不同或相同的地方。我們根據從地窟中發現的資料,其中有主教的牧函、聖人們寫的書信、教友靈修方面的書籍作為參攷,來了解初期教會,教友們信仰的內容,以及他們實踐信仰的具體行為,不過也得考慮到當時實際具體的環境。我們的時代和啟示的時代畢竟相隔太遠,而初期教友們對耶穌的生活,一生的事蹟記憶猶新,還深深刻在他們的腦海中,他們經常與宗徒或宗徒們的弟子們來往,而且他們相信世界末日即將來臨,現世的歲月不多,耶穌基督不久就要光榮地再度來到這個世界。

領受洗禮,是進入教會的大門。最初的幾個世紀,大多數的教友都是由外教皈依的成年人,一生下來就領洗的人並不多,像宗徒時代那樣,只要有人提出請求,就會馬上給他付洗的時代已經過去,而後當一個人願意信教時,並不是立刻受洗成為教友。在當時志願加入教會的人,都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這些有意加入教會的人,我們稱之為「望教者」。「望教者」在準備領受洗禮之前,得學習基督的福音,也就是學習教會當局指定的課程,認識教義,同時還得以良好的品性,証明他有資格成為教友。因為在教難的時期,信友隨時都有致命的危險。通常領洗禮儀都是在復活瞻禮時舉行,教難時期,望教者可以提前領受洗禮,即使他還沒有經遺充份的準傋,也沒有關係,此外,為真道而流血致命,雖然沒來得及領洗,但它的價值和領洗禮是相等的,我們稱它為血洗。
「望教者」須經過考試並實行教義,應該答應許下接受耶穌基督所教導的一切誡命,以及「天主經」和「信經」裡裡面所包括 的全部要理,他們當時所頌念的信經,和我們現在所念的信經 相類似,內容也正是宗徒們所傳的教國綱要。
「望教者」經過了這段訓練的準備,才能正式領受洗禮。洗禮是一個決定性的儀式,使領受洗禮的人成為耶穌基督的人。聖“保祿”曾給“哥羅森”地方的信友寫信說:「你們和耶穌一起在聖洗中埋葬了,他們也要籍著信德和他一齊復活。」所以,領洗的禮節,通常都在耶穌復活瞻禮的前一天舉行,領受洗禮的人正和耶穌一同死亡、一同復活。
洗禮是用水舉行的,這一點是聖教會的傳統規例,一直到現在都還是如此。關於初期教友的聖洗儀式,在「十二宗徒訓言」的這個古代文獻中,有著這樣清楚的規定「你們要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人付洗,要用活水付洗,假如沒有活水,可用其他的水,假如沒有冷水,可以用熱水,假如這幾種水都沒有,可以將水傾注在受洗者的額上,一連三次,同時唸著:『因父及子聖神之名』。」由此呢,我們可以知道,當時洗禮通常是在江河中舉行,如果沒有流動的水,則在水池中舉行,若是沒有江河或水池,就把水傾注在受洗者的前額,就如同現在領洗禮的儀式一樣。這兒呢,我們應該注意的是,耶穌基督去逝後僅僅過了五十年,聖洗的禮儀,就已經有了如此詳細的規定,我們由此也可以推想得到,聖教會的禮儀在當時已經相當完備了。施洗者的身份雖然沒有明文的規定,但至少在最早的時期,是由司鐸或主教親自來主持的。
在這個基本的聖洗禮儀之外的一些附帶的儀式,很快的,由聖教會予以詳細的規定了,被一直用到現在的,有降福作為領洗之用的水池、用聖油傅抹領受洗禮的人、領洗者鄭重的宣佈棄絕魔鬼外教邪說等儀式。
領受洗禮的人,宣佈服膺基督的教訓時,所宣誓的內容有那些呢?在今天,信友所信仰的教義綱要,記載在兩篇不同背景下寫成的「信經」當中。一篇是私人祈禱的時候,也就是早晚課時,所唸的「宗徒信經」,另外的一篇呢,則是在彌撒當中所唸的「尼西亞信經」。而初期教會呢?他們也有和我們一樣的信經,我們現在所唸的信經,是直接脫胎於這兩篇古老的信經,與初期教會一脈相承。我們今天唸的信經內容和初期教會時,領受洗禮的人所唸的誓詞,基本上是相同的,“代爾都良”稱它是「信德的綱領」。
「信德綱領」,其實呢!可以用四個字來包括,那就是「我信耶穌」。初期教會和猶太教,在當時是處於對峙的地位,因此呢?信耶穌基督,便是基督聖教和猶太教的基本區別。
聖教會,很快的把信德的各端主要教義,彙集在一篇主要的文獻中,那就是「宗徒信經」。根據這文獻的內容,以及書寫的體裁,成為宗徒時代最優美的文獻之一。宗徒信經的各版本,同時在羅馬帝國各地流行。有耶路撒冷、凱撒勒亞、安提約基、亞歷山大、羅馬等各種版本,但內容完全相同,我們現在唸的信經,就是羅馬版本的信經。
望教者領洗以後,加入了教會,就可以參加教會團體的全部生活,從此以後,他是屬於基督的人,而基督是整個教會生活的中心。當時的教友在地窟的牆壁上所畫的基督圖像,他們用古經上,各種意義深長的名字來稱呼耶穌基督,例如,在厄瑪奴爾、永久的司祭“默基瑟德”、“約納”、“雅各伯”,同時也根據福音的表達方式,稱耶穌基督為漁夫、基石、活水......等等,他們每天的祈禱經文、全年的瞻禮,都是以基督為中心。他們在祈禱結束時,用「因聖子偕聖神,榮耀歸於天主!」來作為結束詞。最受當時的信友所尊敬的,最為古老的儀式是「聖體禮儀」。在新生教會的初期,便已經有了「成聖體」的儀式,兩千年後的今天,它仍然是教會儀式的最高奧蹟。
在教會創立的初期,聖體是倣效耶穌和宗徒們的最後晚餐,耶穌曾清楚的命令說:「你們以後也這樣做,來記念我!」這個儀式,在當時稱為「擘餅」。
聖 “保祿”、安提約基的殉道聖人“依納爵”主教、以及第二世紀的殉道聖人“儒斯定”等人給教友們的書信及著作中,都曾明白的指出耶穌聖體的雙重性質。一方面,信徒在完成這個神聖行為的時候,能參加天主的生命,吸取永生的保証;另一方面,也要求信友們革新自己的生活,將自己命奉獻給天主,這樣,教友領聖體才有意義。信友們共同領聖體,同時是神秘結合,天人合一的最高峰,而在道德方面的努力革新,就是和基督、教友們的最高典範同化合一了。這是一種教義上的決定。
聖教會,從一開始創立,「聖體聖事」就在各種禮儀中,佔有主要的地位。「宗徒大事錄」中,多次的提到「聖體聖事」。許多古老的文獻中,也提到在耶路撒冷、安提約基、亞歷山大、厄弗所、羅馬、高盧、非洲等地的教會,在公元最初的幾世紀內,普遍舉行這種神聖的集合。集會的主要儀式,是舉行「聖體聖事」,共領耶穌基督的體和血。隨著時代的進展,聖體聖事的儀式,也由簡單而漸漸的複雜了,附加了許多的經文和象徵性的禮節。現在,我們來分析一下儀式的內容。像聖體的謝恩部份的經文,大都是從舊約的聖詠中擷取出來,「成聖體」,既然以降生成人的天主聖子為對象,儀式中有一部經文 是在敘述耶穌的生活,而這些經文呢,就都是採用福音。聖體聖事基本上,是一種集體的儀式,有許多經文是信友們共同祈禱的經文 ,把這些意義深長的儀式,結合成為一個相當有系統的儀式,我們現在稱它是「彌撒」。
各位聽眾朋友,今天節目就為您進行到這兒,謝謝您的收聽,下一次的節目當中,我要為您述說第一到第三世紀,「彌撒」祭獻儀式演變的經過,以及基督徒的宗教生活情形,歡迎您下週同一時間繼續收聽我們的節目。最後,陳亭祝福您平安、順利,願天主的恩寵時時刻刻伴隨著您,再見!

第31集-第三世紀教難的回顧

列印 列印

第三世紀教難的回顧

親愛的聽眾朋友,您好!
我是陳亭!上個星期,在「朝聖之途」的節目中,我們簡單的介紹了公元第二、第三世紀的教父們,殉道致命的聖人們,對殉道的英烈行為,教會及信友們在神學及信仰上的意義,另外,我也向您說明了“君士坦丁”大帝頒佈「米蘭詔書」的經過,以及「米蘭詔書」在古代教會歷史上的意義,還有就是“君士坦丁”大帝本人領洗的經過,這是一個歷史的分界線和轉捩點。今天呢,我們還要回過頭來回顧「地窟時期」,基督信友們的生活情形,歡迎您的收聽。
首先呢!我們要研究的是公元第二、第三世紀的時候,居住在城鎮中的基督徒,他們與外教人之間的社會生活情形。
公元第二世紀,基督徒的人數,就像基督在福音中所作的芥葉子的比喻那樣的真實。教會活動的範圍,已經迅速的發展到帝國各地,教會的基礎也已經根深地固奠定了。公元79年,毀於地震的寵培城和布查利城,在尚未被維蘇威火山吞噬以前,已有基督徒的蹤跡。那不勒斯的基督徒公墓是公元190年建造的,米蘭城最初時候的幾位主教,也都是公元150年左右的人,創建「拉溫拿教會」的聖“阿波利納利”,便是宗徒之長,聖“伯多祿”的門徒。
在好多位殉道烈士的傳記中,我們發現高盧、非洲、亞洲省區的教會,在公元第二世紀已經相當的活躍。在那個時期,埃及的亞歷山大城的神學研究已經相當發達,在雅典、格林多、克里特島,教會各種建築的遺址,直到現在都清楚可見。
其實聖教會不僅在橫的方面發展,遍及了羅馬各地;在縱的方面亦頗為發展,遍及社會上各個階層。最初教會吸收的教友,以平民階級居多數,大部份是工人、農民和小本生意的商人、奴隸,真的是出身貧賤。然而,貴族、士大夫也步平民奴隸的後塵,皈依聖教會。殉道烈士中,就有貴族階級,第二世紀的基督徒中,有高級行政長官,知名的學者。
基督徒在第二世紀末,固然正是少數份子,但他們卻很活躍,人數確實是在不斷的增加,到了第四世紀,已由少數變為多數了。
基督徒既然這樣增加,那麼與外教人的關係究竟是如何的呢?有人一想起這段時間,是教難時期,就以為當時的教友,如同被追捕的逃犯一樣,度著像鼬鼠似的不見天日的生活,在所謂的地窟,也就是地下避難室躲躲藏藏,那真是一種錯誤的想法,與當時的事實並不相附合。“代爾都良”的護教書說:「我們基督徒絕非離群而居,我們常到議會、浴室、工廠、商店、市場、公共場所去,我們中有海員、士兵、農、商人等各種職業。第二世紀「致戴其納書」也指出,基督徒無論在飲食、服裝或居住方面,都和一般人相同。公元177年,里昂教難的時候,群眾把基督徒從公共場所和公共浴室中趕了出來,這正可証明基督徒常到這些地方去 。
基督徒是和非基督徒雜居共處,當然也就很自然的,連帶產生了許多複雜的問題。一個人信奉了耶穌基督,除了家庭生活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之外,對外的社會關壞和生活方面,往往也遭遇到麻煩。羅馬外教社會的風俗習慣,和基督徒信仰顯然有不少抵觸,就讓我舉幾個例子來說明。第一個例子,假若要向人借錢的話,羅馬人的習慣是,應該向神宣誓,如期歸還,而基督徒呢!是不能做這一類的宣誓,所以當在有困難、有需要的時候,就無法向人借錢了。第二個例子,一個基督徒以工匠、雕刻匠、鍍金匠或是畫家等為職業的話,若有人想要來定製偶像的話,只有拒絕主顧,拒絕生意上門啦!第三個例子,在一年內,羅馬有許多公共節日,在每次節日當天,常有各種野蠻的競技、猥褻的表演,當然基督徒是不去觀看的,在教難時期,假如教友不到競技場參觀,不就揭露自己的身份了嗎?含有迷信的成份或不道德的職業,教友皆不得經營,上層社會信教後,因著們也擔任公職,問題就更複雜了,他們的地位也越來越微妙,他們常應當機立斷表明態度。教友們由事實與環境的需要,必須與外教人雜居,一舉一動都具有為聖教會作証的意義,又為了保持超然的地位,避免官廳的注意,不得不採取某些祕密不公開的宗教儀式。當時,信友們畫十字架聖號,雖是禮儀的舉動,也是相互認識的訊號。古代教會的宗教性集會,是籠罩在一種神秘的氣氛中。
現在我就為您揭開這層神祕的面紗,走到地窟裡面去看看他們在地窟裡面的實際狀況。讓我先做個說明,地窟並不是古代初期教會唯一的活動中心,可是它最容易使我們認識初期教會的輪廓,當我們有幸走進這些狹長的地道,聞到一陣陣的霉味和蜡燭的氣味,一幅動人的圖畫就自動的在我們的腦海湧現,我們似乎看見成千的教友在這些地道中喃喃誦經,這些地道,現在固然是空的,然而聖教會的古聖先賢以及那些無名英雄,他們的精神永遠在那裡,他在基督的平安中長眠,室邇人遠,英靈長存。

所謂地窟,實際上是指寵大的、巨型的墳墓,許多年代的基督徒都埋葬在那兒。各個地窟裡面,以數目和規模來看的話,羅馬城的地窟應當是首屈一指的,但是那不勒斯、西西里島 、西拉古、托斯卡尼、非洲、埃及以及小亞細亞都有地窟的存在。羅馬最古老的地窟,是在公元第一世紀建成的「梵帝岡洞」、奧斯帝大道上的「科摩底地窟」、聖女“普利史拉‧多蜜提拉”以及奧斯特里安地區的地窟,都是屬於同類型。聖“伯多祿”曾在奧斯特里安地窟對信友們講道到、致訓詞,聖“保祿”的遺體在「科摩底地窟 」中。到了公元412年,羅馬城被“阿拉利克”所蹂躪,這些地窟也就不再用來做為墓地。這個地下羅馬,一直到公元1578年才被”包西奧“無意之間發現的,埋沒在地下千百年的教會古蹟,才開始受到眾人的注意。
在地下營建墓穴、埋葬死者,並不是基督徒別出心裁創造出來的習慣。在埃及、腓尼基這種習慣已經流傳了數千年。羅馬附近的愛特魯斯人,也營建墓穴埋葬屍體。在義大利,後人也發掘出許多猶太僑民的古墓,不過,根據羅馬傳統習慣,一般人採用火葬,然後把骨灰盛放在罈子裡,供列在鴿子棚似的建築物中,正因為人以後要光榮的復活,所以呢,信友們就把遺體埋葬在地窟,用以表示對遺體的尊敬,
最開始的時候,某些較為富有的信友捐出一些土地,作為基督徒的公墓,讓我給各位舉個例子來說明當時的情形。各位是否還記得,公元66年率軍進耶路撒冷的羅馬大軍的統率“惠斯巴西安”?他的侄女 “夫雷維亞‧多蜜提拉”信奉基督以後,就把自己的別墅,供作與他同族的基督信友們埋葬死者之用,後來呢,就倣照了當代富貴人,常為自己的門客和已經解放的奴隸開設墓地的習慣,“夫雷維亞”就在本族墓地的旁邊,開闢了新的墜道和墓地,用以埋葬貧窮的基督信友,就這樣,城外各個大道的兩旁,廣大的基督徒公墓紛紛建造起來了。
隨著聖教會的發展,基督督的公墓也就不斷的增加。到公元第三世紀開始,這些墓地不在屬於私人所有,而是屬於團體共有。依照羅馬的法律,墓地是神聖的產業,所以聖教會最初三百年,雖然遭遇了一連串的教難和迫害,基督徒的公墓,絲毫沒有受到騷擾,地窟的門敞開著,一條條的隧道,深入地下,蜿延不絕。到了第三世紀的末年,羅馬當局方才禁止信友使用地窟的墓室。這個地下世界,死亡者的城市,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的。今天,到羅馬去觀光或朝聖的人,參觀這些古怪的地窟,回想起當年虔誠忠信的教友們,拿著工具在沙質的白土裡,挖掘成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隧道,而這種沙質的白土並不堅硬,所以挖掘的時候,並不困難,然而沙質白土一旦和空氣接觸,就會變得非常的堅硬,所以沒有傾坍的危險,營建地窟的人故意將隧道交叉重疊,外人進來,就好像閵入迷魂陣一樣,很不容易找正確的路。這些地窟的營建者,都是在初期教會的團體中,擔任著重要的職位。公元217年,羅馬地窟的總管,聖“加里斯多”被選為教宗,由此可見,墓地的總管,雖不一定是神職人員,至少也是神職人員的得力助手。
許多參觀過地窟的人,都對它的龐大工程感到驚訝無比,還有幾段地窟分成五層,最深的地方,距離面有25尺,地窟隧道的總長度有875公里,也有人說是一千兩百公里 ,僅以聖“薩賓”墓地而言,根據詳細的測量和統計是,面積16點475平方公尺,長度1603公尺,墓穴的總數有5736個穴洞。聖“薩賓”墓地,還不算是羅馬最大的地窟,除了我們現在已經發現的地窟以外,還有許多地窟還被埋沒在地底下,尚未被人知道,就有待考古學家們繼續去挖掘下去。羅馬地窟的範圍,實際上一定比我們所知道的,還要來得廣大。
羅馬地窟中,常有廣大的地室,牆上刻著各式各樣的聖教會的標記。專家們推想,初期教會的信友們,除了在地窟裡安葬死者的遺體之外,同時也在地室中舉行宗教儀式,但這並不是舉行宗教儀式的一般正常的場所,而是在遇到教難和迫害、風聲緊急、官方緝捕教友的時候,地窟也就一變而為信友們秘密集會的處所。各種避難的設傋相當齊全,例如隧道各部,還廣設支道,偽裝的出口、通往鄰近地區的秘密地道。
這些寬度僅有一公尺的狹長隧道,兩旁的每一個墓穴,都曾經埋葬過一個期待肉身復活的信友,兩旁的牆上,描繪著許多聖經故事的圖像,像“梅瑟”擊石取水啦!“達尼爾”身陷在獅子圈裡啦!“約納”先知魚腹逃生啦!還有善牧耶穌基督站在綿羊群中啦!而最令人感動的是,牆壁上刻著無數的歪歪斜斜的名字,其中有的是教會歷史上很有名的,有的就很陌生了,這些長眠地下的先賢們,名字的後面,都有著 「在平安內」的字樣,這是期待復活的人希望的呼聲。
各位聽眾朋友,今天「朝聖之途」就為您暫且播講到這裡,謝謝您的收聽,希望您下星期準時收聽這個節目,陳亭祝福您平安愉快!再見!

第26集-第三世紀教難的原因及事蹟(二)

列印 列印

第三世紀教難的原因及事蹟(二)

各位聽眾朋友,您好! 我是陳亭!
上星期在朝聖的旅途上,我們看到公元第三世紀教會內的黑暗面,也在公元202年目睹了北非迦太基一場空前悲壯的大教難,兩位年青的婦女“伯爾伯都亞”、“菲力齊大”及幾位年青人,在各種屈辱和慘烈的競技場中被野獸撕碎咬爛、被劊子手用劍砍死那種悲壯激昂的殉道,真是驚天動地!難怪「殉道者大事錄」的編者說:「你們這些親眼見到這些事的人,你們要紀念主的榮耀,你們這些讀或聽到這段傳記的人,將與諸位殉道者通功,並與主耶穌通功,榮耀歸於主基督耶穌!」我相信,在上星期收聽這個節目的人,也像我一樣一定深受感動久久不能自己,從心中發出浩歎,那份由衷欽佩的情懷不禁油然而生。
“塞弗祿”皇帝對基督徒的迫害固然是殘酷的,比以往各次的迫害更為廣泛、更為有組織,但是並不是全面性的,並不以全體基督徒為對象,在以後的三、四十年,羅馬並沒有採取全面性的迫害,而是鎮壓和寬大的政策互相交替,可以這麼說,羅馬當局對教會所採取的態度還不確定。
“塞弗祿”的兒子“加拉卡拉”是羅馬歷史上最凶狠的暴君之一,其殘酷的程度不亞於“尼祿”、“道米先”、“高摩德”,然而他對基督徒並不採取嚴厲的政策,他雖沒有撤銷“塞弗祿”頒的仇教指令,但是呢!並不認真執行這個指令,在“加拉卡拉”當政的時期,只發生過幾次地方性的仇教暴動。
“加拉卡拉”被刺以後,由他的侄子“埃拉‧加巴拉”登基為皇,他荒淫無道,只知道尋歡作樂,對治理國政絲毫不感興趣。他計劃在巴拉丁山上建造一座神殿,將所有宗教的神,也包括基督徒的神在內,供在「日神」的四周,但神殿還來不及建造,就被人推翻了,由“亞歷山大”登基為皇。“亞歷山大” 受太后“朱莉亞”的影響,本身對羅馬的傳統觀念頗為冷淡,因為“朱莉亞”對聖教會頗有好感,再加上朝臣中,信教的頗不乏人,而不肯對基督徒下毒手。他是綜合派的信奉者,與基督徒關係甚為良好,在他當政的時代,基督徒雖然沒有法律上的地位,至少他們有權,以他們認為適當的地方欽崇天主。可惜“亞歷山大”在位不久,就被“馬西米奴”推翻了。“馬西米奴”原是一個巴爾幹半島上的牧羊人,身材魁偉、粗暴中還帶著狡猾,在軍事政變中登上皇位,於是就把羅馬帝國當時的政策,作了個180度的改變,就因為“亞歷山大”對基督徒採取的是寬大政策,他便選擇了恐怖政策,這次的迫害,政治成份多於宗教成份。他在詔令中特別注意教會的領袖人物,在他眼光中認為,使基督的教會解體比消滅教友更為重要。皇帝的詔令是否發生了很大的效力?事實上,那時候帝國的許多地區與中央政府已經脫離關係,有些省區的行政首長視詔令如同具文;在有些省區,官員們還遵奉著皇帝的命令,焚毀教堂、逮捕主教,司祭判處死刑,有時連普通教友也被判死刑;教宗“蓬西安”和聖“希玻利特”被放逐到撒丁島;近東的卡帕多西亞和本都迫害相當慘烈。好在這次教難並不長久,不久因為日爾曼人的入侵,“馬西米奴”全力抵抗外敵,無暇兼顧國內的宗教事件。三年後,“馬西米奴”也被衛兵所殺,仇教政策也就終止了。

“腓力”登上皇位後,更完全走上與基督徒妥協的路。“腓力”並沒有頒佈任何迫害教會的詔令,他和基督徒的關係相當的融洽,待基督非常寬大,但仇教的怒火並未全面平息。“腓力”在位的最後幾個月,亞歷山大城又發生了仇教事件,基督徒在街上,甚至在自己的家裡受到襲擊,被群眾用石塊打死,基督徒的住屋普遍受到搶劫,而搶劫的人彼此分贓不均互相鬥毆,動員了全城的治安人員出來彈壓,暴動才告平息。
公元249年,“代西烏”登上羅馬帝國的皇位,他出生於多瑙河流域的羅馬家庭,他也是原籍伊利利阿省區的第一個皇帝。伊利利阿省區,比羅馬帝國其他省區,更富於軍事精神和古羅馬人的傳統品德。伊利利阿是當時的國防重鎮,駐屯在這個省區的軍隊都得經過嚴密的挑選才夠資格。“代西烏”是一個因著戰功而昇任的軍官,是古羅馬傳統的典型代表,他登上皇位以後,就力圖恢復舊日羅馬的繁盛,國教呢?是他籌劃重建的政治制度的一部份,他認為,崇拜羅馬的神袛和崇拜皇帝的宗教儀式,就是向國家效忠的表示,拒絕舉行這種宗教儀式的人,便是判亂賣國份子。所以,公元250年,“代西烏”的仇教詔令宣佈,也因此帶來了全面性的、有系統性的迫害,其恐怖的程度,足以使被選的基督徒信友喪失信仰。“代西烏”詔令的對象,並不只以基督徒為限,凡是不遵奉國教的人,依法都應加以嚴厲的懲罰,但受害最深的是基督徒。
仇教詔令的執行非常的認真,在法定的期限內,帝國各地方的司法當局,應該搜查管區內可疑份子的宗教,這個命令是一般性的,執行的官吏絕對沒有任意解釋、彈性處理的權力,司法當局不能等到有人告發檢舉時,才採取行動,他們應該主動的去搜查和逮捕。詔令打擊的對象,除了主教、司鐸以外,也包括普通的教友在內,甚至連埃及最偏僻的鄉村,也雷厲風行地推行著迫害基督徒的運動。迫害的運動一開始,不信國教的嫌疑份子被帶到地方委員會審問,這個委員會由當地士紳和公務員組成。我們知道,羅馬帝國戶籍制度是很嚴密的,所以基督徒很不容易漏網。假如委會認為罪証不足的案件就給撤銷,其餘的就被帶進神廟,接著就強迫他們向神像祭獻,或在神像面前獻香;被認為有基督徒身份的嫌疑者,就應該宣讀一篇褻瀆天主聖教會的聲明書,還必須當著眾人公開宣佈否認基督,接著大家舉行聚餐,那是一種宗教性的聚餐,嫌疑犯應該當著眾人吃祭獻過的肉、喝祭獻過的酒,履行了這些手續之後,基督徒的嫌疑身份便算洗刷清白,當局最後再發給一張証明書,上面呢,有詳細日期、當局的簽署、領証人的身份,証明他不是基督徒。在各地的考古學家先後發現了許多証明書,內容格式也都是一聿的。
“代西烏”的目標是很明顯的,他不是一個嗜血的劊子手,他和過去的“圖拉真”皇帝一樣。“圖拉真”曾經說過,他並不希望重罰信教的人,而是希他們停止信教。官吏們盡量採用迫使基督徒背教的措施,而不擅開殺戒,於是就用各種酷刑、硬騙軟哄、威脅利誘,希望基督徒能背教。這真是一種相當惡毒的辦法,許多的基督被幽禁在地牢,一連好幾個月也不加判決,他們但求一死,以身殉道,官吏們竟以驚人的耐心,勸誘被告們,直到用盡了一切殘酷的刑罰之後,才將基督徒殺死。“奧利振”曾經為我們描述當時的情形:當被告苦勇地忍受著殘酷的刑罰,不肯屈服的時候,法官感到很苦惱,只要他們能夠說服一個被告背了教,他便感到無限的快樂。
這次的迫害運動是全面性的,在帝國各地同時實施,所不同的是酷烈程度的強弱而已。這裡要完全看執行的官吏個人的性格、當時的情緒、以及地方的環境來決定。比較人道的法官,故意的延緩執行詔令的時間,希望皇帝有一天會把詔令取消。在埃及,有些信奉「偶像教」的農民,因為不滿羅馬的統治,便樂於窩藏逃亡的基督徒,在很短的幾個月下來,殉道的教友數目已經相當的可觀了。
教宗“法比盎”是這次迫害運動中的第一個殉道者,他遇難的時間是公元250年1月,由於迫害的手段太強烈,在他死後的幾個月內,繼任的人選都無法產生。在羅馬許多司鐸和教友被逮捕,一部份病斃在牢獄中;一部份被押解到礦山的坑谷裡作苦工;一部份被判處了死刑。這些殉道烈士,社會各階層都有,有皇家的僕人、也有路過羅馬的外方人。搜捕迫害的行動就像漁網那樣的嚴密,很少有基督徒能夠倖免。迫害由羅馬擴展到義大利全境,就在那個時候,發生了悲壯動人的聖女“亞加大”的殉道事蹟。“亞加大”是西西里島上的一名少女,總督因為看上了她的美貌,企圖勸誘她背教,遭到“亞加大”的嚴厲拒絕,惱羞成怒,把“亞加大”放在燒紅的炭火上,活活的烤死。
西方各地所受的迫害,比東方和非洲要輕得多,比較著名的是巴黎的主教聖“得尼”,他被斬首致命,與主教同時遇害的,是他的兩個伙伴,他們在法國南部的土魯斯,撒都尼努被人和一條發怒的牛拴在一齊,再從高處被推入深谷; 在西班牙,有兩個主教變了節,背了教,因而引起基督徒的公憤。這一段事蹟証明了,絕大多數的信友對是非善惡辨別得很清楚,不肯盲從少數懦弱的地方教會的領袖。
在非洲,若干教友過去曾受了異端邪說的影響,精神方面的武裝大為削弱,遇到這場空前未有的打擊,抵抗的力量也就薄弱得多,非洲主教聖“西彼廉”自認為,自己殺身成仁的最後關頭還沒有到,遂到鄉下去暫避,繼續在暗中領導各地區的教會團體英勇保衛信德。充實精神上的力量,這不是懦弱,而是一種明智的措施,在他轄區內的神長教友,不少被監禁、充軍、屠殺,七年後,在“瓦來利安”皇帝發動的迫害中,非洲教會給殉道者的教會,寫下了最光榮的一頁。
各位聽眾朋友,我們今天朝聖的旅途,暫時在這兒打住,謝謝您的收聽,也期待在下星期的同一時間 ,和您在空中相會,陳亭祝福您,願天主的恩寵平安與您同在,再見!

第25集-第三世紀教難的原因及事蹟(一)

列印 列印

第三世紀教難的原因及事蹟(一)

各位聽眾朋友,您好!我是陳亭!
上星期在朝聖的旅途上,看到了第三世紀聖教會擴展的惰形,同時也看到教會內的衝突、磨擦的種種問題,但當教難來臨,信仰受考驗的時候,又彼此互相了解、和衷共濟。教友們的成份雖然良莠不齊,帶有人性弱點的凡人組成的聖教會,在天主親自領導下,通過每一個歷史階段考驗,向前邁進。今天的「朝聖之途」,我們將要看到教難歷史上,史無前例的兇暴殘酷的第三世紀教難的原因,以及殉教烈士們的英勇事蹟,歡迎您的收聽。
在某些範圍內,第三世紀的教會和羅馬社會的相互接近,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然而他們之間,基本上是對立的。一般群眾對教會的仇視心理,骨子裡也沒改變,群眾反對基督徒及聖教會的態度仍舊存在,對基督徒的暴動隨時爆發著,在北非、埃及、羅馬都有暴動發生,甚至比暴動更危險的是,教外人對聖教會展開了思想戰。
有些外教人已經深深明白,這個基督宗教對羅馬帝國的威脅,他們已不像第二世紀那樣的責傋基督徒脫離群眾,誣告基督徒蔑視羅馬社會的法律、風俗和文化,他們充份認識古羅馬社會和教會之間,正進行著一個有決定性的戰鬥。
羅馬古老文化與基督徒的對立,究竟是怎樣的呢?它不是一種法律方面的對立,因為教友一直都遵守著,宗徒傳下來的愛國和守法的命令,他們都是奉公守法的善良公民,基督徒並不對羅馬社會的一切措施都加以反對,他們認為,羅馬安定的秩序、嚴密的行政組織,這些對於傳教是有利的。他們所反對的是,羅馬政府所推行的迷信、羅馬政府所崇拜的國教神袛、他們所反對的是,羅馬社會的不公平、羅馬官吏及上層社會的腐化生活。
當然,羅馬當局對於基督徒的這種思想和態度,絕對不肯容忍,因此,羅馬的仇教政策,含有濃厚的政治因素。當羅馬當局一旦認出了兩者之間的對立根本無法調和時,便集中火力,以全部力量來打擊這個令他們畏懼的敵人了。
第三世紀的羅馬帝國恍如一個病入膏亡老人,有時在半昏迷的狀態中,有時又神智清醒、強圖掙扎,所以第三世紀的迫害是斷斷續續的,局勢時而緊張、時而鬆弛。公元第三世紀的初期,教會大約享受了15年的和平,各地當局對聖教會採取不干涉政策,「安東尼」皇朝的最後一個皇帝,“高摩德”皇帝,對基督徒極端的寬大,甚至特赦了服苦役的基督徒,“高摩德”死後,政局混亂,想要爭奪皇位的野心份子,沒有時間和精力對聖教會發動嚴厲的鬥爭。教會便利用這段短短時間的安定,治療自己的創傷,充實自己的力量。“塞弗祿”皇帝即位以後的最初幾年,情勢也還算平靜,有時偶然有一些仇教事件,基督徒被人檢舉,羅馬當局仍然根據“圖拉真”皇帝的詔令,將基督徒判處死刑,皇帝本人並沒有參加這些迫害的行為,反而出面干涉,事情因而就不了了之了。不料到了公元200年,皇帝的態度,忽然的轉變了,教會開始遭到空前嚴峻的迫害。
“塞弗祿”皇帝本人是一個不擇手段的小人,為了打擊政敵,不惜採取詭計陰謀和暴力,他改變對待教會的政策,原因究竟為何?我們無法稽考。“塞弗祿”皇帝迫害聖教會的詔書令 ,大概在公元200年之間頒發的,這個詔令並不能算是一個正式的法令,而只是一個指令而已。這項指示,對聖教會的打擊是極為嚴重的,過去教會每天吸收許多新的份子,如今,入教是有罪的,勸人入教的也是有罪的,教會也就無法公開的傳教了,好在打擊的對象僅限於新入教的和勸人入教的教友,“塞弗祿”皇帝的指令 ,創立了一種新的法律程序,過去,政府採取不告不理的原則,教徒必須有人檢舉,才加以審理徵罰,“圖拉真”皇帝的詔令明白的規定,不可追索基督徒,而現在,根據新的指令,官吏應該負責去搜捕入教者和勸人入教的教友,不必等待群眾的告發檢舉。這麼一來,搜捕教友就成了一種有計劃的行動,教徒所受的苦難是殘酷的,所幸的是,這種恐怖行動是短時期的,教會尚有可以喘息的機會,過了一個時期,教難又再度爆發。在第三世紀,這樣斷斷續續的教難,一直困擾著聖教會,教友們發揮了英勇的精神,以忍耐戰勝暴力。

這是聖教會以鮮血寫成的一頁光榮歷史,大多已經失傳了。根據聖“希玻利特”的記述,我們因而能夠知道,羅馬有大批教友為真理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考古學家發掘出羅馬的地窖時,發現「加利斯多地窖」,在公元第三世紀增建了許多的秘密通道,就是為給在緊急狀況下,教友們避難逃生用的。亞歷山大城的教理學校被迫關閉,許多新教友甚至是望教友都被判了死刑,年青的“波達米安”和她的母親一齊被丟進了大鐵鍋裡,大鐵鍋裡是燒得滾熱的瀝青。在小亞細亞、卡帕多西亞的總督,因著自己的妻子皈依聖教會而大為憤怒,瘋狂的迫害教友,在高盧,教難非常的慘烈,遇難的有里昂的主教聖“依肋內”、聖“安底奧”、“埃比多”、“馬爾塞”、“瓦倫定”、“辛福林”。非洲各地,教難的時期雖然很短,其慘烈的程度,絕非筆墨所能描述,在這些殉道烈士中,最為傑出的是“菲力齊大”和“伯爾伯多亞”兩位聖婦。“伯爾伯多亞”她出身貴族,是迦太基南部地方的人,受過良好的教育,結婚生子,度著幸福的家庭生活,教難爆發,迫害來臨時,“伯爾伯都亞”和許多男女教友被逮,她和她的兩位女僕“菲力齊大”、“萊渥加多”鎖在同一個牢房中,同時被捕的還有兩個青年,不久擔任教導她們要理的“撒都魯”也被捕了!負責執行仇教命令的是非洲的代理總督“希拉利亞”,為了能遞補總督的實缺,他特別的賣力,而基督徒所遭到的特遇也就更加的殘酷。
“伯爾伯都亞”於公元202年的秋天,被解送到迦太基監獄聽候判決。在迦太基監獄中生活慘苦,黑暗的斗室中,塞滿了人犯,熱度和臭氣不堪忍受,這對養尊處優、度著貴族生活的“伯爾伯多亞”更是苦上加苦,後來教會的兩位執事,用錢買通獄吏,使犯人的待遇稍為好些。有人把“伯爾都亞”的孩子抱到監獄來,使她們母子重逢,“伯爾伯都亞”也獲得了很大的安慰,她自己形容說,從這時候起監獄已為她變成了宮殿了。物質上的痛苦還算算不得什麼,最大的是精神上的苦,“伯爾伯都亞”看到自己的父親長途跋涉到監獄來探望愛女,哀求她以骨肉為重,暫時屈服,以保全生命。各位聽眾朋友,假若當時您也在現場的話,您必也會感同身受,這是多麼痛苦悲慘的事啊!然而“伯爾伯都亞”有的是勇氣,她不惜犧牲一切,犧牲個人的生命,犧牲骨肉親情,以換取致命的榮冠。在監獄裡她的英勇精神,給眾人起了示範作用,她和要理老師“撒都魯”共同鼓勵監獄內的其他囚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伯爾伯都亞”和她的同伴們,懷著致命和光榮進入天國的興奮,和在充滿望德的氣氛中度過了冬天。第二年春天,總督將“伯爾伯都亞”提到衙門審問,勸“伯爾伯都亞”說:「為了顧念老父幼子、保全性命,你背棄信德,祭獻吧!」她回答說:「不!我不祭獻!你是基督徒嗎?我是基督徒。」“伯爾伯多亞”的老父也在場,他苦苦求愛女背教,總督甚至還用苦刑恐嚇,這一切都不能動搖“伯爾伯都亞”鋼鐵般的意志,她被判解往競技場供野獸吞噬。判決宣佈後,發生了一作很令人感動的事,那時“伯爾伯都亞”的女僕“菲力齊大”,已懷有八個月的身孕,執刑的日子越接近她越焦急,因為法律禁止將懷孕的婦女處死刑,她擔憂她的刑期將會延緩,使她不能同獄中的難友們同領受致命的榮冠。她們熱切的共同祈禱了三天,求天主為他們解決這個難題,到了晚上,“菲力齊大”開始陣痛,在生產的過程中,她不停地呻吟,獄卒譏笑她說,這一點痛苦你都已經吃不消了,那麼把你投給野獸,那更該如何?“菲力齊大”回答說:「現在的痛苦,是我一個人承受,將來在競技場上,另有一位將和我在一齊,祂將代我受苦,因為我是為祂而受苦的啊!」“菲力齊大”生了一個女嬰,被一名婦女領養了。她們凱旋的日子終於來到,這幾位殉道的聖人,出了監獄向刑場走去,他們走到刑場門邊,監斬官下令給他們穿上邪神司祭的祭服戲弄他們,“伯爾伯都亞”以異常堅定的口氣說:「我們是為保護我們的自由而心甘情願來到這裡,而且正是為拒絕祭神,我們才須犧牲生命,這是我們同你交換的條件。」行刑的時刻一到,首先把“萊渥加多”和一個年青人投給一隻熊和一隻豹,任由熊和豹把他們兩個人撕碎了、咬爛了,隨後又放出一隻野豬將另一個年青人撞了幾個翻滾,卻沒有咬他,再放了一隻熊,仍然沒動靜,只好把這年青人活著給提了上來,至於“伯爾伯都亞”和“菲力齊大‘兩位婦女則是被剝光了衣服,用網子罩住放在刑場中央,以便被野牛加以蹂躪,不料觀眾竟動了羞恥之心,給他們穿上了衣服。”伯爾伯都亞“先被野牛撞翻拋在空中,她一眼看見自己的長衣被撕破了,於是連忙把服拉緊,蓋住自己的腿部,她對羞恥看得比疼痛還重要。然後在地上找到了他的髮夾,把散開來的頭髮整齊的夾起來,他認為殉道者在這個光榮的時刻,不該披頭散髮一付哀傷的樣子,裝飾好後又站起來,一眼看見”菲力齊大“傷勢嚴重臥在地上,便上前去把她扶起來,不料觀眾的心竟一時軟化,使他們從生活之門走出來,那裡知道,過不多久,群眾又命人把還沒死的幾個人再度拉到刑場,有的被豹子咬死了,一名劊子手用劍向”伯爾伯都亞“砍去,但技術太差,砍在她的肩膀上,還是”伯爾伯都亞“自己捉住劍放在自己的咽喉上,幫助劊子手 砍斷自己的脖,她是在公元203年殉道的,死的時候只有22歲。
這一段悲壯的事蹟,是一個在場的人所記述的。各位聽眾朋友,就讓我們懷著悲悽而莊嚴的心情,結束今天的節目 ,切願您們聽到這傳記的人,將與眾位殉道者相通功並與主耶穌通功,願榮耀歸於主耶穌基督,祝福您!下週同一時間再見!

第29集-第三世紀教難的原因及事蹟(五)—東羅馬教難

列印 列印

第三世紀教難的原因及事蹟(五)
──東羅馬教難

各位聽眾朋友,您好!
我是陳亭,您一定還記得,上個星期我們在朝聖的旅途上,看到了教會歷史上最後一次、也是最可怕、犧牲最大的一次教難,在西羅馬,終於落幕了,但是在東羅馬,仍然不停地繼續迫害聖教會。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在東羅馬教難的情形。
“代克里先”退位後,羅馬的政局又陷入動蕩不安的狀態。許多野心份子爭奪帝位,有一個時期,全國各地有六個皇帝,每個皇帝都有自己的軍隊支持,內戰不休、生靈涂炭,各地基督徒的命運,操縱在各地政治領袖手裡,就看這些領袖們對基督徒的態度來決定。一般來說,羅馬的教友比較幸運,他們重建了教堂、公墓,多瑙河流域的教會團體並未受到騷擾,東方的教會,情況就太慘了。在東方,新的元首繼續的摧殘教會。公元306年,頒佈了新的詔令, 強迫東方各地區的教友向邪神獻祭。他們預先把基督徒的名冊造好,逐一點名,叫他們出來獻祭,教友因此而沒有一個能倖免於難,他們有如送往屠宰場的牛羊。埃及的教友所受的苦難最慘重,“賈烈”的轄區內,教友的被迫害反而更變本加厲。聖“龐費利”在巴勒斯坦遇難;“費立亞”主教在埃及遇難;羅馬駐埃及的軍官拒絕背教,被斬首致命。被判處死刑的基督徒,還算是幸運的,經過短暫剎那的痛苦,即刻得到致命的榮冠,但有許多的烈士生命雖獲保全,但卻被發配放逐充軍到巴勒斯坦或塞浦路斯的礦坑,終身服勞役做苦工,過著暗無天日的非人生活。但發配之前,還在他們身上烙上記號,並將他們的一隻眼睛刺瞎、或把腳踝骨打斷,終身成為殘廢。殺人不眨眼的“賈烈”,終於遭到天遣,染上了可怕的惡疾,發臭的毒瘡,繁殖著蛆虫,而且漸漸蔓延到全身,他終於承認他的病,是一種基督徒的天主給他的懲罰,承認武力暴行殘害基督徒並不能摧毀聖教會。就在公元311年的四月,他下了一道詔令,即刻停止血腥的迫害運動,並與天主和好,他更請求教友為他祈禱。不過,狡滑的“馬西明”對“賈烈”的詔令雖然不敢違抗,但是始終不肯放棄迫害教會的計劃,被囚的基督徒暫時獲得釋放。詔令頒佈後不久,“馬西明”就利用種種籍口禁止宗教集會,等到“賈烈’去逝後,“馬西明”不再有任何的顧忌,對聖教會再度展開慘烈的迫害,除了拘捕基督徒之外,他還打擊基督徒的信仰,組織反宗教的演講,出版反宗教的書籍,他一手屠殺的教會知名人士,有巴德里主教“瑪多達”、亞歷山大城知名的學者“伯多祿”、安提約基亞的聖經考古學家“呂西央”。而在非洲,除了強迫基督徒背教之外,更命令他們交出經書並加以焚毀,許多烈士寧可犧牲性命,不肯交出經書。
在亞美利亞,40位兵士不肯背教,被剝去衣服,丟在一個結冰的湖上活活的凍死。基督徒卻不念舊惡及宿怨,遇到瘟疫、天災、人禍總是踴躍捐款,救濟災民,深深博得外教人的欽佩,人民的輿論轉向基督徒,更深的同情基督。
接下來要來分析、研討 300年來的教難,在教會歷史上、在信友的信仰生活上的意義和價值。我們閱讀或聽講殉道者傳記的時候,從內心深處,都會發出激情和感佩,這些烈士們的英勇精神,多麼偉大,他們確實是第一流的英雄。這些烈士們無論是有名的或是無名的,都正氣磅礡,視死如歸,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但這並不表示,殉道烈士有比我們還堅強的精神力量,他們也具有一般凡人共有的人性情感,我們相信,他們在準傋接受死刑以前,也曾相互討論,刀劍砍在頭上究竟有多痛?被野獸捉住撕碎咬爛究竟有多恐怖?臨死的時候,究竟有什麼痛苦?他們在想像這些恐佈的景像時,難免心裡忐忑不安、害怕、緊張,然而他們的勇氣終於克服一切的畏懼,他們面對刑場時,彼此互相鼓勵,在日常生活當中,人與人間 免不了有摩擦、有齟齬,一且到了生死關頭,烈士們都站在同一陣線,休戚相關,利害一致,充份發揮了友愛團結的精神。他們這種視死如歸,絕不是一種盲目的衝動、意氣用事,卻是抱著神聖的目標,用自己的鮮血、用自己的生命,來為真理作見証啊!他們在環境強迫他們表明態度,在真神與邪神之間作一抉擇的時候,毫不猶豫的為主基督犧牲,決不貪生怕死!

「殉教」這兩個字,原文是希腊文,意思是「証人」,所以這些烈士是為基督作証,行為固然是英豪的、流芳萬世、也為萬人所景仰,然而殉道者絕,不是為了要博取旁人的讚揚而做出這股英豪的行為,天主的聖意既要他們為真道作証,他們絕不推辭,踴躍完成這光榮的任務。殉道者對加害於他們的人,絕不會有懷恨報復的心理,他們徹底實踐了基督在十字架上「寬恕仇人」的精神。
為基督作証,這是每一位殉道者殺身成仁的目標,他們以言語、以鮮血來實踐這個偉大的目標。烈士們被捕後,在法庭或刑場上公然宣認自己的信德。這一類的例子,自聖教會第一位殉道烈士“斯德望”開始,就不勝枚舉。當然宣認信德的具體表示,各國不同,有的人只是簡單一句話「我是基督徒」,有的人呢,比較詳細,更有的人,所採用辨詞的體裁,簡直就是一篇神學和護教的論文 ,例如公元180年,“阿波爾尼阿斯”在羅馬受審時,旁聽的人都是知識份子和參議員,他費了三天的時間,把聖教會的理論根據,闡述無遺。這一連串的方去,尤其以鮮血擔保的証據,產生了驚人的效果。
殉道是具有示範性模範作用的,因為人類的本性,是很容易受高尚行為的感動和鼓舞。信友們,看到他們的同伴在殘酷的刑罰中、在死亡的威脅下,這樣怡然自得、堅忍不屈,往往情不自禁的喝采歡呼,心向往之,願意分享致命的光榮。當一個人看見自己的朋友,或自己的家人捨生証道,一定是非常的感動。“奧力振”親眼看過他的父親被押往刑場,他用一種羡慕的口氣回憶那英勇的時代說:「從教會成立之初,直到現在,教友便一直受到殉教的打擊,他們真是忠貞,我從墳地給殉教者送葬歸來時,便立即開會,教友們毫不動搖,望教者在殉教和死亡的氣氛中受訓,教友們堅持信心到死不渝,望教者也經得起考驗,一心信賴生活的天主,毫無畏懼,我們深知一切都是奇蹟。走向永生的道路,雖狹窄難行,可是他們勇往直前,一點也不猶豫。殉道者的鮮血是最好的凝結劑,將全體信友凝結成一體,凝結成聖教會的堅固基礎。」
殉道者的英豪行為,對外教人也產生非常深刻的印象,大部份固然是到刑場來看熱鬧,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可是當他們看到了這樣動人的情景,不由自主的發出欽佩之情,覺得教友們的精神,確實非一般人所能及,有時,因刑罰過於殘酷,觀眾對受刑人表示憐憫和同情;有時,觀眾因教徒無辜被判處死刑感到憤怒;有時觀眾受了殉道烈士善表的鼓舞皈依基督;甚至連劊子手也放下了屠刀歸向主基督,這些都不能不令人歎為觀止。
聖“儒斯定”曾寫過一本取名為「護教者」的書,在書裡,他自己記述了這樣的一段話:「我過去是不信從耶穌基督的,在教難的時期內,我常聽到別人控告基督徒的罪行,可是,自從我目睹了他們視死如歸、捨生殉道的那時刻開始,我就堅決的相信,這樣英勇的烈士不可能作非法的事。」“代爾都良”說得好:「你們最殘酷的刑罰毫無用處,反而成了引人入教的動機,你們越屠殺,我們的人數越增加,殉教烈士的鮮血,是基督聖教的種子,你們駁斥我們為迷信,其實為你們和其他的人,更是莫大的教訓,無論是誰,面對如此殘酷的刑罰而能豪無畏懼,而不探索其中的道理呢?」這其中的道理是什麼?就是對基督的信仰,教友們所追隨的就是那位為我們的罪被釘而死的基督,祂曾說過:「誰欲拯救自己的生命,就必須喪失自己的生命!」在聖教會的歷史上,這句話為古代教會而言,並不是一種隱喻而已。
基督的這句不朽名言,解釋了殉道者為什麼會這樣英勇,殉道者的言行,他們的犧牲,必須用一種超性的目標來解釋。
殉道,是天主賦予信友的一種特殊的恩寵;殉道,是容於信德、望德、愛德的一種行為表現,他絕對信仰耶穌基督,他完全希望獲得天主恩許的永遠福樂,他也是為了愛耶穌基督而甘願犧牲自己的生命,殉道烈士卓越地實踐了信、望、愛之德。
各位眾朋友,今天「朝聖之途」,我們又得在這兒暫停,下星期我們將在時光墜道中,帶領各位繼續在朝聖的旅途上向前邁進,陳亭祝福您平安愉快,願殉道聖人們的英勇犧牲精神,鼓舞各位的信、望、愛三德更加堅固,下星期我們空中再會,再見!

第28集-第三世紀教難的原因及事蹟(四)─聖西彼廉主教殉道

列印 列印

第三世紀教難的原因及事蹟(四)
─聖西彼廉主教殉道

各位聽眾朋友,您好!
上星期「朝聖之途」,講到非洲主教聖“西彼廉”被判處死刑,今天我們就一齊趕到刑場去,了解了解聖“西彼廉”主教殉道的經過。
死刑在一個廣場上舉行,數目龐大的基督信友在刑場集合,當局不敢驅散這批人群,無數的聲音喊著:「我們願意同他一齊死,我們便是“西彼廉”。」“西彼廉”態度安詳、神采奕奕,口中喃喃祈禱,外教人瞧見了,莫不肅然起敬,他自己脫下粗布的外套,跪下來唸經,接著脫下了禮服,交給輔祭,然後昂然的站起來,等待劊子手過來,劊子手 一到,“西彼廉”親自用布帶蒙上自己的眼睛,命令輔祭把他的雙手綁好,伸出了頭顱,等候劊子手的利劍,信友們早已把布塊毛巾舖在地上,不讓寶貴的鮮血流失在沙土之中,“西彼廉”就在這樣悲壯動人的氣氛中殺身成仁。
當天傍晚,教友們將聖“西彼廉”的屍體迎回,他們手裡持著蠟蠋和火把,一路上高聲唱著讚 美天主的歌曲,將屍體運往一個私人的墳墓地安葬。
“西彼廉”是非洲基督徒的偉大英雄,受到信友們普遍的尊敬,在羅馬皇帝“瓦萊利安”和“西彼廉”主教之間,歷史已經做了抉擇,羅馬人民真正的領袖不是皇帝,而是這位殉道主教。
當迫害達到最高潮的時候,波斯人大舉入侵羅馬東部的邊境,“瓦萊利安”親自率領軍隊前去抵抗,反而被波斯人殺得大敗。“瓦萊利安”想要向敵人求和,在舉行和平談判時,竟被波斯人擄去了,在波斯的浮雕上雕刻著“瓦萊利安”跪在波斯王面前求和。他後來死得很慘,波斯人剝下他的皮,屍體用草塞實了塗上了紅色放在波斯的神廟中,做為獻給波斯神明的戰利品。歷史學家說,他這樣可悲的結局,正是正義的懲罰。
“瓦萊利安”死後,太子“加利安”於公元259年登基。“加利安”對基督徒很寬大,他頒佈詔令,把教會的財產和沒收的墓地全部發還,承認了教會和教友們的地位,保証了教會對教產生的所有有權。可惜,當時的羅馬帝國,早已呈現了分裂的現象,“加利安”想要統一全國的努力已屬徒然,他在不久以後的一場掃蕩亂黨的戰爭中被殺,從此以後,基督徒又在各地受到摧殘,尤其以“馬克利安”在埃及和勒斯巴坦發動的迫害最為酷烈。
“革勞得二世”執政執期間,僅僅只有少地方性的仇教暴行,他雖然是一個「太陽神」的崇拜者,最初對教會相當寬大,後來雖然有想要粉碎基督聖教會的企圖,但還來不及將這計劃付諸實行,在一場軍事政變中被人暗殺了。
第三世紀末期,教會與羅馬國的關係已建立在一個新的基礎上,基督徒在許多地區擔任高級行政官吏的職務,教友們開始建立面積廣闊的大教堂,這些現象並不表示最後勝利的時刻已經到來。這一點,當時的教宗們也知道很清楚,因此他們採取了謹慎而安全的措施,這些大教堂,或舉行宗教儀式的場所,都盡可能遠離都市城鎮的中心,同時也修建擴展羅馬城內基督徒的地窟,這些地方隨時可做為教友們避難的處所。而公元250年和258年的教難,羅馬政府的血腥打擊,反而加強了教會抵抗的力量,使教會更有能力的支持以後數十年的最後戰鬥。
這個沒落的帝國,崩潰衰亡已是不可避免的了,有幾位皇帝還想挽回危局,重振帝國舊日的聲威,然而他們的努力都失敗了,在這段時期內,最著名的、同時殺害教友最多的皇帝就數“代克里仙”了,這也是教難史中最後的一次,也是所有教難史中最長而最可怕的一次。
“代克里先”在公元284年登上皇位,他並非從開始便決心要為難基督徒。在他執政的初期,教友們並不怕他,他出身平民階級,是一個被解放的奴隸,個性堅強而殘暴,他是靠暗殺取得了王位。當時帝國汲汲可危,波斯人在東面虎視眈眈,撒克遜人和法蘭克人侵入英吉利海峽一帶,叛變暴動不停地在各地爆發。外有這些蠻族的威脅,而內部又有分裂的跡象,最迫切的是要鞏固中央政府的權力,以他敏捷的悟性,已經看出帝國的幅員太廣,為他一個人負擔太重不易統治,為了便於統治和管理,就把帝國一分為二,他自己保留東部,把西部托給“馬克西米安”。公元293年,兩位首領又各附設一位更年青的副座,預定他們做未來的繼承人,這樣,帝國一分為四。“代克里先”在位時,以他的威望還能表面上保持帝國的統一,他還大刀闊斧,勇敢的改革了行政、軍政和財政的設施。國內的秩序恢復了,基督聖教會也沾光不少。在“代克里仙”最初執政的六年中,教會享受到從未有過的全面平安,教友能升為高級官吏,甚至還有人當上了省長,教會的傳教活動是公開的,也豁免舉行在法律上要求官吏們該行的外教祭獻,皇帝的親友中,也有教友存在,皇后和公主對聖教會頗具好感,信教的人數越來,許多小聖堂,也都擴建為更大、更華麗的教堂,教友們以為和平勝利即將到來,可惜希望得太早了,形勢很快的又翻了過來。公元295年,迫害運動正式爆發,這場教會歷史上最長、又最可怕的教難的罪魁禍首是“代克里先”的副座“賈烈”。“賈烈”是一個狂熱的外教者,生性殘暴,漸漸操縱了“代克里先”,他向年邁的“代克里先”進讒言,說服了“代克里先”,採取強硬的殘暴的措施。他先 勸“代克里先”整頓軍隊內部不信國教的份子,命令全體軍士向邪神祭獻,否則就開除軍籍,在好些地方拒絕向邪神獻祭的軍士,除了開除軍籍之外,還被處死的不在少數。

公元302年,安提約基亞的巫師替皇帝卜的卦,未能應驗,失靈了,就把責任推卸在基督徒身上,說皇帝的侍衛當中有許多是基督徒,他們在卜卦時,基督徒的侍衛畫著十字聖號,神道就不願顯靈了。公元303年,“代克里先” 簽署了摧殘教會的詔令,教友嚴禁舉行宗教集會、教堂也全被拆除、經書也被焚毀、但任公職的教友應宣誓背叛教會。詔令公佈的那天,在尼高米德,一位勇敢的教友當眾就把詔令揭下撕毀,當場被投入了烈火之中。不久以後,皇宮附近了發生了神密的火災,胸有成竹的“賈烈 ”便誣指是基督徒的陰謀,“代克里先”大為慌張,他要求他的妻子和女兒背教 ,他將侍衛專員“陶樂德 ”、“安提尼”主教和 大批神職人員以及教友逮捕,施以最殘酷的苦刑,然後全部屠殺;接著又頒佈了三道迫害教會的詔令,迫害的怒潮氾濫全國,逼得教友必須在祭獻或殉道之間作一個選擇不可,這場教難前後延續了十年之久。一般來說,帝國本部的基督徒所受的打掌較為輕,因為西羅馬帝國的副座對教會很是同情,盡量避免流血和破壞教堂,但在其他地區基督徒的鮮血汩汩而流,人們想出了種種酷刑來折磨基督徒,他們所受的苦難令人咋舌,最著名的殉道烈士有聖“巴斯提盎”,他是羅馬軍隊的千夫長,他被刑吏用亂劍射死、聖女“依搦斯”,她原本是一位溫柔的少女,因為拒絕嫁給外教人被逮,斬首示眾、在羅馬遇難的還有教宗“馬塞林”;在西西里島的西拉古斯,有聖“路濟亞”;還有一隊埃及駐屯在高盧的隆河上游,奉命拘捕在高盧的教友,這隊兵士大多是基督徒,在隊長的號召下毅然拒絕服從命令,他們全部被殺。東方教難的情形,最為慘烈,根據“歐瑟伯”的記載,在阿拉伯,劊子手用亂斧將基督徒砍死;在卡帕多西亞,劊子手把基徒的腿砍下;在美索不達米亞,基督徒被倒掛起來,頭朝下,腳向天,在地上點起烈火,被濃煙嗆死,有時候基督徒的鼻子,耳朵、舌頭被割下來;在本都,基督徒被削尖的蘆葦插入指甲肉,用燒熔的鉛澆在身體上最敏感的地方;在巴勒斯坦的弗里基亞,許多村莊的基督徒全被燒死,沒有一個能僥免,著名的殉道者有 “葛斯瑪”、“達彌盎”、“基所考”及 14位代禱的聖人,其中還有著名的聖女“加大利納”、“瑪加利大”。有一小丑,他常在劇場中扮演基督徒的角色,模仿基督徒領洗的儀式,穿了皇袍,加些滑稽的動作挖苦、取笑教友們,誰知日子一久,他漸漸的對教會表示好感,有一天他當著“代克里先”表演時,竟然假戲真作,演到領洗的一幕時,他表示要真心皈依基督,當場被捕,飽受酷刑,殺身成仁。公元305年,暴君“代克里先”突然宣佈退位,西羅馬的“馬克西米安”也同時引退,這個嗜殺成性的劊子手為什麼急流勇退?直到現在還是歷史上的一個謎。他們兩人的退位,為西羅馬的聖教會是有利的,新元首是“君士坦丁‧高樂”,他相當尊重基督徒的信仰,不加干涉。在伊利里以西的地方,包括義大利、高盧、西班牙、茅里丹里、北非,基督徒都享受和平,不再受迫害了。
各位聽眾朋友,今天,我們看到西羅馬的教難,終於在初期教會的歷史上劃上了句點,基督徒不再受迫害,享有了宗教的自由,但是在東羅的教難還在繼續著,這是我們在下星期的節目中要為您說明的,希望您下星期同一時間準時收聽。最後,陳亭祝福您平安愉快,也祈求仁愛的天主助佑各位,再見!  

第27集-第三世紀教難的原因及事蹟(三)

列印 列印

第三世紀教難的原因及事蹟(三)

各位聽眾朋友,您好!
我是陳亭!經過了一個星期,我們各忙各的,今天又能在空中相會,一齊踏上朝聖的旅途,這樣的緣份多麼難得,首先,我們先來回憶一下,上星期「朝聖之途」上所發生的事。
從“塞弗祿”皇帝開始,經過“加拉卡拉”、“埃拉加巴拉”、“亞歷山大”,到“馬西米奴”當羅馬帝國的皇帝時,再以恐怖政策迫害基督徒。“馬西米奴”特別注意的是教會中的領袖人物,頒下了詔書,焚毀教堂,逮捕主教、神父、教友,判處死刑。“馬西米奴”被衛兵殺死後,經過“腓力”而到“代西烏”登基為皇,“代西烏”在公元250年,又頒佈了新的仇教詔令,他的詔令是「官廳有責任主動的搜捕教友」。這場教難,甚至連埃及最偏僻的鄉籿,也雷厲風行,目的在停止人們繼續不斷的加入信教者的行列。這次的迫害,是全面性的在帝國的各地同時實施,教宗“法比盎”是第一個殉道者,其他著名的殉道者有聖女“亞加大”、聖“得尼”主教;在法國、西班牙、非洲、小亞細亞都有可歌可泣的殉道烈士。今天,就讓我接著再為各位介紹幾位在“代西烏”時代殉道的烈士們的英勇事蹟。
在埃及,執政者真像是虐待狂,採用了各種最殘酷的苦刑對待教友,好能取悅群眾們,殉道的人數不在少數,有些被活活的燒死,有些受盡各種酷刑,才氣絕而死。
近東各地區的基督徒,也都受到了殘酷的迫害,在克里特島,“濟利祿”主教壯烈的犧牲了;在巴勒斯坦,年老的“奧利振”也飽受酷刑忠貞不屈。而在殉道烈士中最為後人欽佩的是小亞細亞,斯米納地方的“彼奧紐”神父,他在公元250年和許多信友一齊被捕,他親自用繩索繫在自己和同伴的頸子上,他們被牽到看守廟宇的人面前,並且應由這個人負責証明被告對信仰的意見,“彼奧紐”神父面對大眾公開發言,並對侮辱他的人們,以和平而堅定的口氣答覆對他的審訊,他還向群眾聲明迫害教會的不當,並預言迫害教會的人終將遭受天譴,他的態度和語調非常良善,堅決而且動人,以致在群眾中響起了一片呼聲說:「彼奧紐啊!你是好人而且是個謙和慈愛的人,你決對不應當輕生,所以你祭神吧!不要固執了,生命是甜蜜的、光明是美麗的呀!」“彼奧紐”卻簡單地回答說:「我知道生命是甜蜜的,所以我們期待著更甜密萬倍的生命呢!不錯!光明是美麗的,可是我們所嚮往的是那真正的光明呢!」質問他的人還在喋喋不休地爭執,他卻斬釘截鐵地打斷他的聲音說:「你的口號是說服或打擊,你是不會說服我的,那麼你乾脆打擊好了!」他就這樣給自己定了死刑。在監押的牢房中,他自己也選擇了最齷齪的、條件最差的牢房,好能在那兒更熱心的祈禱,他對什麼事也不在乎,既然被判的是用火繞死,刑期一到押往刑場後,也就是他自己把衣服脫掉,靠在木樁上,命劊子手 把他釘在上面,臨死之前,群眾還聽到他從火焰中喊出的聲音說:「我急於早死,為能在日後復活之日,早點兒起來!」

這次教難為時不長,大概在公元250年的年底,迫害已有鬆弛的現,隔年的春天,局勢已變得和緩下來,新的教宗“高爾乃略”也在羅馬就職,聖“西彼廉”也在迦太基召開教務會議,但是公元251年,帝國各地鼠疫漫延,人心不安,為了轉移人民的注意力,又發生了一連串短期的迫害,不久,“代西烏”皇帝戰死在疆場,新的皇帝“瓦萊利安”登基,教難才暫告平息,基督徒才能稍稍獲得一個喘息的機會。而殉道者的英勇表樣再度鼓勵了人們的信德,教會經過了這次的考驗更加的堅強了,並且“代西烏”的殘暴酷刑反而使民眾產生了惻隱之心,對血腥的迫害運動反而感覺到厭倦了,輿論也開始在轉變,教會因此享受到一段寧靜的時期。“瓦萊利安”皇帝本人對聖教會不加干涉,對聖教會也甚表同情,但他即位不到三年,情勢又突然轉變,他決心在帝國境內全面扼殺教會的生命,使它消滅於無形。根據一些了解內情的人推測,“瓦萊利安”皇帝轉變的原因,大概是這樣的,那時候的羅馬帝國,經常受到外族的侵略,法蘭克族、阿拉曼和日爾曼族蠶食著萊茵河和多瑙河的邊境;哥德人侵入了希腊東部的愛琴海地區;柏柏人在非洲叛變;波斯人侵入羅馬帝國的東部,直搗安底約基城,當時人心惶惶不安,為了轉移人民的注意力,“瓦萊利安”皇帝就向基督徒開刀,此外呢!皇帝的幕僚中有一個人信仰近東神密教的激烈份子“馬克利安”,他向皇帝獻計,說羅馬的一切災禍,都是由於皇帝寬容了一個不信國神的基督教,因而觸怒了國神,“馬克利安”還向皇帝建議沒收教會的財產,充裕國庫,挽救國家的財政危機。
公元257年的8月,迫害教會的詔令正式公佈了,這次迫害的對象是教會團體。在羅馬的歷史上,聖教會第一次被認為是非法的團體,教會團體的領袖們,特別是主教們,應該在一定的期限內向羅馬帝國的神袛獻祭,公開宗教儀式也遭到了禁止,基督徒的公墓也被封閉,政府當局對教會採取這樣的政策,「以私人的身份,你們可以相信任何宗教,但是作為一個公民來說,你們必須履行對國教的義務,當一個主教拒絕祭拜偶像的時候,僅僅給以政治性的刑罰,被永逐到外地去,但是想要使非法的基督教會死灰復燃的人,將受到法律上嚴厲的處罰,依照羅馬法律的規定,非法團體與盜匪相同,組織非法團體的人應判處死刑或做苦工。」
皇帝的詔令一經公佈,迫害的浪潮緊接著便來了,神父們、教友們被放逐到礦坑內去做苦工,基督徒的公墓被政府派人看管,凡想要在公墓裡舉行宗教集會的人便受到嚴厲的懲罰。一個四品修士在進入“加理斯都”地窟時,當場被捕,判了死刑;一群教友,在撒拉里亞大道公墓的隱秘通道上被士兵發現,慘遭活埋之刑。但不久証明了這些迫害聖教會團體的措施,收不到什麼後果,對於習慣於應付危險環境的人,死刑嚇不倒他們,英勇的主教們,被迫與他們的教區分開後,以通信的方式,與他的教友繼續保持著聯繫,而且還在被充軍放逐的地方開拓了新的葡萄園,向當地的民居傳佈福音。至於打擊基督徒團體的法律措施,也發生不了什麼作用,不少在高位的貴族和富翁,給予教會有力的保護,並且把他們自己私人的墓地提供給基督徒使用,以取代那些被看守封閉的公墓。為了更有效的打擊教會團體,在公元258年,又頒下第二道詔令,比去年詔令更為嚴厲、更加徹底。根據這個言的詔令 ,凡是拒絕向羅馬帝國和皇帝祭獻的主教 、司鐸一律處死;上層階級的人,若是信了基督教,將被褫奪爵位,如果還執迷不誤,立刻處以死刑,全部家產也將被充公,而皇帝的宮廷服務或身居公職的基督徒,將被貶為最低級的奴隸,財產呢!也全部充公,解往礦坑作苦工。
從那時開始,基督徒所受的痛苦與“代西烏”皇帝時完全相同,而沒收基督徒的財產以充裕國庫,解決財政困難,是很受到高級官吏的歡迎,私人挾嫌報復,檢舉基督徒,對基督徒施展暴行者層出不窮,而教會呢,應變的準備,比起往年,更為充份。教會的首領,完全能掌握教會團體,教會的領袖人物,也給基督徒樹立了良好的榜樣,以身殉道,任何一次迫害中,犧牲的主教、高級神職人員都沒有像這次為數之多。教宗“西斯都二世”是這次教難中羅馬的第一個殉道者,他在“柏得斯達”的墓地和一群神父們一齊被捕,他當場就在自己的座位上被斬首,他的六品輔祭“老楞佐”,因為不肯說出教會錢財藏匿的地方,被放在烤肉用的鐵架上,用溫火慢慢的烤死,其他致命烈士有姓名可考的有 “希玻利特”、“阿斯得流”的女兒“魯菲娜”、賽公達的兩位貴族女子,也正是這個時期,教友們把聖“伯多祿 ”的遺體由“梵蒂岡”墓地遷出,並且把聖 “保祿”的遺體由奧斯提亞大道的“盧西那”墓地遷出,移放在阿彼亞大道的基督徒地窖,以策安全。
迫害的火焰很快的就漫延到其他省區,在高盧,許多地區的教會團體受到了打擊;西班牙,“富土奧蘇”主教被捕,解到總督公署,審訊的過程非常簡單,對話就是這幾句:「你是主教嗎?我是的!你以後不能做主教了。」接著,“富土奧蘇”就被帶往刑場,用烈火燒死;在“巴勒斯坦”的凱撒勒亞,有三個基督徒自動投案;在卡巴多西亞,一個名叫“濟利祿”的兒童也為主耶穌致命了!這次教難中,非洲教會所受的迫害特別的慘,群眾用亂石砸死基督徒,要不,就將他們在街上活活的燒死,把基督徒從家裡拉出來用繩子捆住,放在柴堆上,澆油點火;在迦太基,“路喜烏斯”和“蒙達努”神父被斬首致命;在郎貝茲,“馬利亞努”和“雅各伯”壯烈犧牲,三百位教友和他們的主教,被丟進生石灰中,因此他們得到了白色致命烈士的封號,去年被放逐的主教們,又被押回重審,判處死刑,這些主教當中,最為有名的是非洲教會團體的領袖聖“西彼廉”。
在“代西烏”時代的迫害運動時,聖“西彼廉”認為當時的教會尚需要他的領導,以組織更堅強的抵抗力量,所以,他就暫時避到鄉下,秘密指揮教友堅決保衛信德,他認為那個時候,他沒有獻出生命的權力,但是,在公元257年“西彼廉”被放逐,第二年,總督命人把他押回迦太基,“西彼廉”知道他殺身成仁的時機已經成熟,教會需要他獻出自己的生命為真理作証的時刻來到了,法官對他說:「你知道的,皇帝要你祭拜偶像。」“西彼廉”回答說 :「是的!但我決不這樣做。」法官說:「小心 !你再考慮一下吧!生死都在你的手中啊!」“西彼廉”說:「問題很簡單,我已沒有考慮的必要,你乾脆遵命處理吧!也沒有什麼可商討的餘地了!」根據審訊的筆錄記載,法官很惋惜的宣讀了判決書:“西彼廉”應判斬刑,“西彼廉”簡單的、高聲的回答說:「感謝天主!」
各位聽眾朋友,今天節目時間已到,在下星期的節目 中,我們將會繼續為你報導聖“西彼廉”“主教被劊子手執行死刑的情形,希望您準時收聽,陳亭祝福您平安順利,更願天主的恩寵永遠伴隨您,再見!

第22集-教難的原因與過程(六)─殉道聖女則濟利亞

列印 列印

教難的原因與過程(六)
─殉道聖女“則濟利亞”

各位聽眾朋友,您好!我是陳亭!
一個星期很快的又過去了,非常高興我們又在空中相會,而我們又將共同出發走進時光墜道,踏上我們的朝聖之途。上星期在朝聖的旅途上,我們在緬懷安提約基亞的殉道主教聖“依納爵”,以及士米納的“鮑利加布”主教,他們壯烈成仁為主犧牲殉道的英烈事蹟;也講到了現在的法國,就是當時稱為高盧的這個地方,看到其中最為活躍的里昂信友團體;公元177年,九十高齡的“保丹”主教以及五十多位教友先後被不同的殘酷刑罰處死;女奴“白朗蒂諾”和年僅15歲的少年“本地克斯”,也以英勇慷溉的表現為主基督的名而在酷刑之下走上殉道之路。今天的「朝聖之途」,我們將從高盧的里昂教區回到羅馬,我們要帶領各位到一位殉道聖女,"則濟利亞" 的舊地參觀,同時為各位講述她的英勇事蹟,歡迎您的收聽。
“麥克奧里略”皇帝在位的最後幾年,當高盧的教難剛剛停止,多難的教會又在羅馬遭到了打擊,當時的羅馬帝國也正處於內憂外患之中,在大不列顛、萊茵河、多瑙河和亞美利亞這些地方,在軍事方面失去優勢,國內又有疫癘盛行,軍人叛變,為了移轉人民的注意力,掩飾帝國千瘡百孔的局勢,自然又拿基督徒來開刀了。
聖女"則濟利亞",她是在公元178年到180年間殉道的,也就是我國東漢靈帝在位期間。她出身貴族,她的家族是羅馬最高貴、最古老的一個家族,也就是「則濟利亞」大家族。在羅馬的共和國時代,「則濟利亞」家族的人,位高爵顯,在“維愛斯”和“迦太基”戰役中,屢次的立下了汗馬之功,是羅馬人所崇拜的民族英雄,「則濟利亞」家族的婦女,在當時婦女社會中,以賢德著稱,也許您會問,系出名門的"則濟利亞"怎麼會信奉了基督的教會呢?相傳呢,是她的一個信仰基督的奶娘把基督的教義傳給了她。聽眾朋友,您還記得「安東尼」皇帝在位的時候,殉道烈士當中,不就是有兩位也是貴族婦女,聖女“伯拉賽特”和聖女“普登西愛納”。"則濟利亞" 雖然在錦衣豐食、養尊處優的生活下長大,但是卻能夠不忘勤修苦行,古老的傳記中這樣說:"則濟利亞" 在她所穿的錦繡衣服裡面,帶著用馬尾製成的 苦帶,到了及笄的年齡,她的父母為她談好了一門親事,未來的夫婿也是出身望族,是著名的「瓦來里意」族的貴公子,家道十分的富裕,這段婚事,在一般人的眼光下,的確是門當戶對,珠連壁合,“瓦來里意」家族的府邸在台伯河的對岸,誰也想不到這座美侖美奐的府邸,竟然成了"則濟利亞"殉道的處所。
"則濟利亞"從小就許願要守貞事奉天主,她為什麼不事先通知未婚夫呢?她是因為怕被人出賣,而心裡有顧忌嗎?或者,這 是天主上智的一種措施?隆重的婚禮舉行完了,賓客都告辭了,只剩下了兩位新人在洞房裡,"則濟利亞"向上蒼默禱,護佑她身體心靈純潔無瑕,然後對新郎說:「我有一件奧秘的事告訴你,但是你必須發誓嚴守秘密。」“瓦來里意”看見新娘子突然雙眉深鎖、憂容滿面,便一口答應決不洩漏秘密,於是呢,"則濟利亞" 就把她守貞不嫁的理由,全盤托出,“瓦來里意”注意地傾聽著,"則濟利亞" 把耶穌的事蹟、基督聖教的信道也講給“瓦來里意”聽,沒想到耶穌的愛正對他展開了雙臂,他也可以成為聖教會的一份子,奇蹟也真出現了!“瓦來里意”聽了新娘子的話,就跑到了亞比思大道,去見羅馬的主教“烏爾班”,兩腳跪在“烏爾班”面前,要求加入基督的羊棧,“烏爾班”給他付了洗。當“烏爾班”口中誦念著付洗經文的時候,“瓦來里意”在神視中,看見一個頭上戴著金冠的老翁,遞給他一卷書,書的第一面寫著:「一個真主、一個信仰、一個洗禮。」天主俯允了"則濟利亞"的祈禱。
不久“瓦來里意”的胞弟,“弟伯爾斯”來探望兄嫂,一進門鼻子就聞到兄嫂的房間裡,傳來了一陣陣特異的香味,又看到他們的行動,聽到他們話的口氣,都和以前不一樣了,不由得感到驚奇,他們對“弟伯爾斯”說:「這是肉眼看不到的玫瑰和百合花發出來的香氣」,接著,"則濟利亞" 也把聖教會的道理講給他聽,奇蹟又再度重演,‘弟伯爾斯“很興奮的對嫂子"則濟利亞" 說:「主的天使藉著你的口說了話!」他也跑到“烏爾班”主教那兒要求領洗。
領洗以後的兩兄弟,全力宣揚,並且維護聖教會,他們在自己的花園裡營建陵墓,用來安葬殉道的烈士們,又在家裡舉行宗教儀式,不久他們的活動開始受到了仇教份子的注意,將他們扭送官廳,依法審訊,法官看到他們兄弟倆是貴族子弟,原想網開一面,法外施恩,法庭開出來的條件卻是讓他們兄弟倆背棄基督聖教,可是兄弟倆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甘心情願殺身成仁、捨生証道,他們倆大無畏的精神,感動了在旁邊的一個差役,這個差役也追隨了他們的榜樣信奉了基督,於是由差役一變而成了死囚,三個人同時被押上了刑場,“瓦來里意”兄弟倆死於刀槍之下,這位差役呢,則被用皮鞭抽打而死。
"則濟利亞"開始度童貞寡婦的生活,她把三位殉道者的遺體迎回安葬,她的信德反而比以前更加的堅固,她不久也被逮捕了,在法庭裡公開了認自己的信仰,她說: 「我們決不否認天主的聖名,我們絕不能這樣,我們寧願為爭取至高的自由而喪生,絕不忍辱偷生。」"則濟利亞" 絲毫不畏懼法官,她以嘲笑的口氣說:「你們所崇拜的不是泥塑木雕的偶像嗎?」法官無言可對,下令將她處死,他們起初採用對待貴族婦女的那種死刑,那就是把她關在一間密不通風,燒得滾熱的浴室裡面,讓她窒息而死,可是過了一天一夜,打開浴室的門,"則濟利亞" 竟然安然無恙!她正在祈禱,於是又改用斬首的酷刑,劊子手連砍了三刀,還沒能將頸骨切斷,按照當時羅馬的法律,斬刑最多只許砍三刀,這時候的"則濟利亞" 躺在地上,滿身是血,但卻氣息尚存,憑他那股堅強的意志力,竟還有力量勸慰在場的人,這是多麼悲壯動人的一幕啊!
這段故事告訴我們,守貞女子的優越地位,她們雖然並不生男育女,卻生了許多超性的兒女,奉獻給天主,這種使命感,基本上就推翻了羅馬人對婦女的觀念,羅馬人認為女子是種族繁衍的工具,"則濟利亞"的守貞,大大的提高了婦女的地位。      

"則濟利亞"的殉難事蹟,固然深動感人,但是我們更愛讀一段平舖直敘平凡無奇的故事,描述的文體十分的簡潔,幾乎是官廳的紀錄或報告,這件殉難的事件,發生在非洲北岸的迦太基,發生的時間是在公元190年左右“科摩德”皇帝在位的初年,也就是東漢獻帝的初平年間。迦太基是靠海的商港,是突尼西亞的商業中心,福音很早就傳到了這裡,公元130年左右,也就是東漢順帝在位的初年,我們確實知道已經流傳到北非,因為殉教的悲劇是在努米底亞的一個小村莊西里發生的。
西里村有12位信徒被人告發而被官廳所逮捕,其中有五位還是婦女呢!被解送到迦太基來受審。我們現在對當時審判的紀錄,不加增刪一句話或一個字,也不加上任何的註解,直接的述說給聽眾們來聽,而讓聽眾們自己去領會,信德能在一個人的心靈深處產生多麼大的勇氣和聖化的作用啊!
當時的審判紀錄如下:
7月17日,斯貝拉杜、納匝祿、西蒂紐、杜那達、塞康達和范斯帝亞等人在法庭受審。
總督說:「你們如果能回心轉意,皇帝可以開恩寬恕你們」
斯貝拉杜說:「既使在別人虐待我們的時候,我們還是以德報怨,為他們祝福,我們是奉公守法的良民。」
總督說:「不錯!但我們有國教,你們必須信奉國教。」
斯貝拉杜說:「請你聽我說,我告訴您一個極為簡單的奧理。」
總督說:「我不要聽你的話,你還是宣誓皇帝是神吧!」
斯貝拉杜說:「世界上沒有一個皇帝是神,我只欽崇無形無象,肉眼不能看見的天主,我絕不偷竊,也不搶劫,我還按期線納國稅。」
總督轉身對別的被告說:「你們趕快放棄這些信仰吧!你們不要像他一樣發瘋。」
西蒂紐說:「除了我們的天主以外,我們不敬畏任何人。」
杜那達說:「我們按照凱撒應有的地位尊重他,然而我們所驚畏的只有天主。」
范斯蒂亞說:「我是一個女教友。」
塞康達說:「我也是一個女教,而且我要永遠做教友。」
總督又對斯貝拉杜說:「你堅持主張信奉基督的宗教嗎?」
斯貝拉杜回答說:「我是教友。」
這時全體被告都異口同聲的宣稱自己是教友。
總督再問:「你們還要考慮一下嗎?」
斯貝拉杜回說:「我們的決定是明智的,我們不必再考慮了!」
總督接著又問:「你們這盒子裡面是什麼東西?」
斯貝拉杜說:「聖書!還有賢人保祿的書信。」
總督說:「我給你們30天的期限,你們從長考慮吧!」
斯貝拉杜說:「我是教友。」
眾人都做了同樣的表示。
總督宣讀判詞:「斯貝拉杜、納匝祿、西蒂紐、杜那達、范斯帝亞、塞康達和其餘的被告,承認信仰基督教,本人一再勸說,他們仍堅持拒絕,特宣判他們處死列。」
斯貝拉杜說:「我們感謝天主!」
納匝祿也說:「今天,我們將因殉教而入天國。」
總督命傳令官宣佈:「將斯貝拉杜等12人處死。」
眾被告一致宣稱:「 感謝天主」
就這樣,他們都獲得了殉教者的榮冠,他們在天國與聖父、聖子、聖神在一齊,於永世之世,阿們!
各位聽眾朋友,公元第二世紀,羅馬帝國各地的教難,我們只能代表性的選出幾個地方或幾位比較有影響力,也比較著名的殉教聖人的事蹟,說給您聽。感謝您守候在收音機旁專心的收聽,下星期同一時間,歡迎您繼續和我們一齊走上朝聖的旅途,最後陳亭要祝福您健康平安,也願天主特別降福您和您的家人朋友們,下星期我們空中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