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教會活動 真理新聞 心靈加油 學習課程 主日講道

第177集-十九與二十世紀教會的傳教事業(八)

列印 列印

本集介紹進入二十世紀以後,教會在近東的教務狀況,以及印度、錫蘭、巴基斯坦、中南半島上,天主教傳教的情況。
二十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方興未艾,這場大戰激起了回教徒反對基督信徒的情緒,這種情緒瘋狂地發洩了十年之久,也屠殺了不少天主教徒。小亞細亞和亞美尼亞等地的古代教團,都已經完全被殲滅得無影無蹤,傳教事業也遭到摧毀;教廷派駐在伊朗的代表慘遭屠殺;與德意志同盟的土耳其戰敗以後被分割,它的勢力已經只限於小亞細亞。
印度在一八八六年建立了教會的正式聖統制度。印度的傳教工作,雖然困難重重,但仍然尋求進展的可能性,步伐雖然緩慢,卻能保持穩定的進展。

第176集-十九與二十世紀教會的傳教事業(七)

列印 列印

本集介紹十九、二十世紀,教會在新幾內亞、太平洋其他各島以及亞洲的傳教情形。
前往新幾內亞的神父都表現了英豪的精神,去與惡劣的水土、沼澤中的蚊蚋、要人命的瘧疾、飢餓、高山峻嶺、熱帶濃密的雨林,甚至與嗜吃人肉的土著搏鬥爭扎,這樣的傳教生活,真是在痛苦中播種,但是,他們卻嚐不到含笑收成的快樂。
在大洋洲的托納島,彼德‧查尼爾神父被殺殉道時 只有三十八歲,他原本預先知道有這場危險而且也可以逃掉,但是,他卻不肯逃走,他還說:「我是否被殺都沒有關係,反正教會已扎下根基,教會決不會因著我的死亡而消滅!」他的預言後來也應驗了。他在島上經過三年的努力,也只歸化了幾個人,當他死後的六個月,島上的居民便自動要求再派傳教士來,兩年以後,全島的居民都領洗奉教了,如今這個代牧區全為天主教徒,而且從他們中間產生了好多位神父。

第171集-十九與二十世紀教會的傳教事業(二)

列印 列印

受到十八世紀以來現代主義思潮和法國大革命的一連串骨牌效應,天主教對外傳教事業大受影響,幾近全部癱瘓,傳教士短缺、聖堂坍塌、教友人數日漸削減、信德萎靡,以致於在日本、高麗、中亞、澳洲、馬達加斯加和埃底比亞等地,連一個神父也沒了,令人寒心,但是,也正是從這時候開始,醞釀著日後聖教會傳教事業的再生與復興。本集帶領各位聽友,一齊看看聖教會傳教牧靈工作在各地復興的情形。

第175集-十九與二十世紀教會的傳教事業(六)

列印 列印

加拿大北部廣袤無垠、終年積雪、人煙稀少,只有一些印地安人和白種人,還有一些兩者的混血種獵人居住在那裡,開始時是由加拿大的神職人員開的教。有兩位傳教士被殺殉道,不過當地最大的危險還是嚴酷的寒冷。在獵狗所拖拉的雪橇上,無盡無休的東奔西跑,傳教士們最大的痛苦,就是長期的孤獨。
十九世紀初葉,拉丁美洲除了幾個印地安人的部落,仍然信仰他們祖先所信奉的,還有一些尚未開化的部落退居到深山野林之外,拉丁美洲很少沒有不信仰基督的人了,印地安人、黑人都領受了洗禮,而且許多國家都以天主教為國教。不過,實際上這些基督徒的信仰,摻雜了好多的迷信,神父的人數又少,許多教友連最起碼的宗教培育都沒有接受過,也無法參加宗教敬禮或領受其他的聖事,雖然如此,傳教的工作卻從來沒有中斷過。

第170集-教宗若望二十三世以前的大公會議/基督徒合一運動(二)十九與二十世紀教會的傳教事業(一)

列印 列印

「世界基督教協會」本身不是一個教會,而是各教派之間,為了促進彼此的認識和親睦,而組成的聯誼性的機構,由於共同相信,基督是教主和共信三位一體的天主而聯合起來的,但是各教派對教義的基本要點仍然各自分歧,各個獨立自治,並沒有一個統治各教派的權威,它只能建議和提供協商;而大公會議卻是由信仰一致並且與羅馬教宗相聯的主教們所組成的,大公會議是天主教的最高權威。

第174集-十九與二十世紀教會的傳教事業(五)

列印 列印

十九世紀時,傳教士在非洲工作的情形,我們現在幾乎無法想像 除了北非的回教國家之外,當年的傳教士所遇到的,並不是一個個已經統一的國家,他們都是一些按照種族語言和習俗的差別而聚居的民族或部落,沒有文字,更談不上有任何成文的法律,只有一些約定俗成的傳統規律罷了。傳教士們好像探險家一樣,懷著冒險犯難的精神,沿著不明底細的小徑或整天整夜地划著獨木舟,不能正確地探測地勢,再加上水土不服,當地人的懷疑和敵視,語言的隔閡,就更加困難重重了。

第169集-二十世紀教會的內在生活(三)教宗若望二十三世以前的大公議/基督徒合一運動(一)

列印 列印

二十世紀初全球人口接近三十億,其中有九億自稱為基督徒,但是卻彼此分裂,其中有五億四千萬為天主教教友、一億五千萬為東正教教友、一億七千五百萬是所謂的基督教教友,他們又再分屬於兩百多種不同的教派;此外還有四千三百萬「聖公會」的教友。這種情形,顯然是違反耶穌基督的「使他們都合而為一」的意願,這個現象使基督徒都深感痛心。因而在歷史的過程中,天主教會或是與東正教、或是與基督教、或是與聖公會,都曾經多次努力想要接近,但是,總也未曾達到決定性的效果。

第173集-十九與二十世紀教會的傳教事業(四)

列印 列印

本集介紹幾個在十九世紀中葉新興的男性新修會,專門為非洲的傳教事業而奉獻,一個是「聖神會」的神父,第二個是設於法國里昂的「非洲傳教會」,再有一個人稱「白衣神父」的修會,他們在非洲的傳教史上,都佔有重要一頁。這些修會,使福音傳到了非洲黑暗大陸的中心。

第168集-自第一次世界大戰至第二屆梵蒂岡大公會議(八)二十世紀教會的內在生活(二)

列印 列印

耶穌會士德日進神父是一位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他以在中國所完成的工作獲得了世界性的聲譽。他在中國度過了二十三年,參與了二十世紀初期中國地區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工作;然後又到中亞、南亞和非洲作研究。他被認定是一位先知性的學者,曾在著作中敘述了他對世界的偉大看法,以他那博學和在聖保祿思想中所涵養成的神學知識,描述了世界萬事萬物的進化,他揭露了一個超自然的意義,認為萬物進化的目的,是要把天主以愛所創造的宇宙,重新引領回歸於造物主,這種科學和信仰論據的整合,連對無信仰的人,也激起了活躍的興趣。

第172集-十九與二十世紀教會的傳教事業(三)

列印 列印

教宗本篤十五世登基之年,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一九一四年。當然,第一次世界大戰,阻礙了傳教事業發展的美好前程,大戰結束後,教宗本篤十五世就在一九一九年公佈了著名的「夫至大通諭」。這份「夫至大通諭」,被稱之為「傳教的大憲章」,教宗以遠大的眼光,討論近代傳教的各種問題,而繼承他職位的其他幾位教宗,只不過是把這份「夫至大通諭」所定的原則,加以擴大、確實和實施而已。

第167集-自第一次世界大戰至第二屆梵蒂岡大公會議(七)二十世紀教會的內在生活(一)

列印 列印

碧岳十二最具改革精神的行動,就是給「樞機團」增加了各國的人選。一九四六年二月,他宣佈任命三十二位新樞機,其中只有四個義大利人,西歐十一位、美國四位、拉丁美洲六位、波蘭、匈牙利、亞美尼亞、澳洲、印度、非洲和中國各一位。中國的第一位樞機就是田耕莘。在過去,教廷任命的樞機,義大利人常在半數以上,這樣一來,比例卻有了改變,義大利籍總共有二十八位,屬於其他國藉的則有四十二位之多,而且東亞的樞機也是破天荒第一次出現。教宗的這一項創舉,明顯地向世人表示,教會是所有民族的母親,對任何地域也不見外。尤其是在二次戰亂之後,藉著新樞機的任命,充分顯示出天主教會的大公性,當他後來在傳教區任命許多本地主教時,這種大公的精神就更為顯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