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半島在十九到二十世紀中,由普通教友開始朝鮮教會,一開始就遭受到流血的考驗,這些考驗延長了一個世紀之久。所以,研究朝鮮天主教歷史的人都這麼說:朝鮮天主教會的歷史是由神父和教友們的鮮血所寫成的。
若望二十三世教宗身體健壯,雖然當選教宗時已經高齡七十七歲,仍然精力充沛。不過,樞機們選了高齡七十七歲的他當教宗,自然說明了他在位不會太長久。當時曾傳出這樣的話,碧岳十二世長期在位之後,由若望二十三世接替,只不過是一個過渡時期的教宗罷了,強人之後,也需要一位小人物、小角色來緩衝一,而若望二十三世謙遜樸實,很容易給人這樣的印象和看法,他要以他那令人愉快的微笑和眾人共知的幽默感,使教會放得比較有彈生,以便能大事發揮。很少有人料到,正是這樣的一位教宗,要發動這一世紀教會歷史上最重要的事情。他要在他的任內,召開梵蒂崗第二屆大公會議。
這些冗長的文獻,主要的重點是,一切都向著教會的中心思想集中,大會基本的文獻是在一九六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公佈的教會憲章「萬民之光」。它給教會本身的性質下了定義,就如一個人,雖然不曉得生物學的規律,但是也能夠生活得很健康,同樣的,聖教會對自身的性質沒有思考之前,也已經生活了好久而且逐漸壯大起來。神學家們,尤其是在基督教分裂改教以後,對這方面的思考和分析,深深地下了一番功夫,基督教推翻了教會的聖統組織,否認教宗的首腦地位,不承認教會是一個有形的組織。天主教的神學家以聖伯拉明為首,曾經努力反駁那些錯誤,並且提出証明,証明耶穌基督在世界上建立了一個有形的教會,它在世上的領袖就是繼承伯多祿宗徒之長職位的羅馬主教,這是一種必要的回應,但是,因為強調了這一項真理,以致於把教會無形的卻同樣基本而重要的另一面過份忽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