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世紀教難的原因及事蹟(五)
──東羅馬教難

各位聽眾朋友,您好!
我是陳亭,您一定還記得,上個星期我們在朝聖的旅途上,看到了教會歷史上最後一次、也是最可怕、犧牲最大的一次教難,在西羅馬,終於落幕了,但是在東羅馬,仍然不停地繼續迫害聖教會。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在東羅馬教難的情形。
“代克里先”退位後,羅馬的政局又陷入動蕩不安的狀態。許多野心份子爭奪帝位,有一個時期,全國各地有六個皇帝,每個皇帝都有自己的軍隊支持,內戰不休、生靈涂炭,各地基督徒的命運,操縱在各地政治領袖手裡,就看這些領袖們對基督徒的態度來決定。一般來說,羅馬的教友比較幸運,他們重建了教堂、公墓,多瑙河流域的教會團體並未受到騷擾,東方的教會,情況就太慘了。在東方,新的元首繼續的摧殘教會。公元306年,頒佈了新的詔令, 強迫東方各地區的教友向邪神獻祭。他們預先把基督徒的名冊造好,逐一點名,叫他們出來獻祭,教友因此而沒有一個能倖免於難,他們有如送往屠宰場的牛羊。埃及的教友所受的苦難最慘重,“賈烈”的轄區內,教友的被迫害反而更變本加厲。聖“龐費利”在巴勒斯坦遇難;“費立亞”主教在埃及遇難;羅馬駐埃及的軍官拒絕背教,被斬首致命。被判處死刑的基督徒,還算是幸運的,經過短暫剎那的痛苦,即刻得到致命的榮冠,但有許多的烈士生命雖獲保全,但卻被發配放逐充軍到巴勒斯坦或塞浦路斯的礦坑,終身服勞役做苦工,過著暗無天日的非人生活。但發配之前,還在他們身上烙上記號,並將他們的一隻眼睛刺瞎、或把腳踝骨打斷,終身成為殘廢。殺人不眨眼的“賈烈”,終於遭到天遣,染上了可怕的惡疾,發臭的毒瘡,繁殖著蛆虫,而且漸漸蔓延到全身,他終於承認他的病,是一種基督徒的天主給他的懲罰,承認武力暴行殘害基督徒並不能摧毀聖教會。就在公元311年的四月,他下了一道詔令,即刻停止血腥的迫害運動,並與天主和好,他更請求教友為他祈禱。不過,狡滑的“馬西明”對“賈烈”的詔令雖然不敢違抗,但是始終不肯放棄迫害教會的計劃,被囚的基督徒暫時獲得釋放。詔令頒佈後不久,“馬西明”就利用種種籍口禁止宗教集會,等到“賈烈’去逝後,“馬西明”不再有任何的顧忌,對聖教會再度展開慘烈的迫害,除了拘捕基督徒之外,他還打擊基督徒的信仰,組織反宗教的演講,出版反宗教的書籍,他一手屠殺的教會知名人士,有巴德里主教“瑪多達”、亞歷山大城知名的學者“伯多祿”、安提約基亞的聖經考古學家“呂西央”。而在非洲,除了強迫基督徒背教之外,更命令他們交出經書並加以焚毀,許多烈士寧可犧牲性命,不肯交出經書。
在亞美利亞,40位兵士不肯背教,被剝去衣服,丟在一個結冰的湖上活活的凍死。基督徒卻不念舊惡及宿怨,遇到瘟疫、天災、人禍總是踴躍捐款,救濟災民,深深博得外教人的欽佩,人民的輿論轉向基督徒,更深的同情基督。
接下來要來分析、研討 300年來的教難,在教會歷史上、在信友的信仰生活上的意義和價值。我們閱讀或聽講殉道者傳記的時候,從內心深處,都會發出激情和感佩,這些烈士們的英勇精神,多麼偉大,他們確實是第一流的英雄。這些烈士們無論是有名的或是無名的,都正氣磅礡,視死如歸,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但這並不表示,殉道烈士有比我們還堅強的精神力量,他們也具有一般凡人共有的人性情感,我們相信,他們在準傋接受死刑以前,也曾相互討論,刀劍砍在頭上究竟有多痛?被野獸捉住撕碎咬爛究竟有多恐怖?臨死的時候,究竟有什麼痛苦?他們在想像這些恐佈的景像時,難免心裡忐忑不安、害怕、緊張,然而他們的勇氣終於克服一切的畏懼,他們面對刑場時,彼此互相鼓勵,在日常生活當中,人與人間 免不了有摩擦、有齟齬,一且到了生死關頭,烈士們都站在同一陣線,休戚相關,利害一致,充份發揮了友愛團結的精神。他們這種視死如歸,絕不是一種盲目的衝動、意氣用事,卻是抱著神聖的目標,用自己的鮮血、用自己的生命,來為真理作見証啊!他們在環境強迫他們表明態度,在真神與邪神之間作一抉擇的時候,毫不猶豫的為主基督犧牲,決不貪生怕死!

「殉教」這兩個字,原文是希腊文,意思是「証人」,所以這些烈士是為基督作証,行為固然是英豪的、流芳萬世、也為萬人所景仰,然而殉道者絕,不是為了要博取旁人的讚揚而做出這股英豪的行為,天主的聖意既要他們為真道作証,他們絕不推辭,踴躍完成這光榮的任務。殉道者對加害於他們的人,絕不會有懷恨報復的心理,他們徹底實踐了基督在十字架上「寬恕仇人」的精神。
為基督作証,這是每一位殉道者殺身成仁的目標,他們以言語、以鮮血來實踐這個偉大的目標。烈士們被捕後,在法庭或刑場上公然宣認自己的信德。這一類的例子,自聖教會第一位殉道烈士“斯德望”開始,就不勝枚舉。當然宣認信德的具體表示,各國不同,有的人只是簡單一句話「我是基督徒」,有的人呢,比較詳細,更有的人,所採用辨詞的體裁,簡直就是一篇神學和護教的論文 ,例如公元180年,“阿波爾尼阿斯”在羅馬受審時,旁聽的人都是知識份子和參議員,他費了三天的時間,把聖教會的理論根據,闡述無遺。這一連串的方去,尤其以鮮血擔保的証據,產生了驚人的效果。
殉道是具有示範性模範作用的,因為人類的本性,是很容易受高尚行為的感動和鼓舞。信友們,看到他們的同伴在殘酷的刑罰中、在死亡的威脅下,這樣怡然自得、堅忍不屈,往往情不自禁的喝采歡呼,心向往之,願意分享致命的光榮。當一個人看見自己的朋友,或自己的家人捨生証道,一定是非常的感動。“奧力振”親眼看過他的父親被押往刑場,他用一種羡慕的口氣回憶那英勇的時代說:「從教會成立之初,直到現在,教友便一直受到殉教的打擊,他們真是忠貞,我從墳地給殉教者送葬歸來時,便立即開會,教友們毫不動搖,望教者在殉教和死亡的氣氛中受訓,教友們堅持信心到死不渝,望教者也經得起考驗,一心信賴生活的天主,毫無畏懼,我們深知一切都是奇蹟。走向永生的道路,雖狹窄難行,可是他們勇往直前,一點也不猶豫。殉道者的鮮血是最好的凝結劑,將全體信友凝結成一體,凝結成聖教會的堅固基礎。」
殉道者的英豪行為,對外教人也產生非常深刻的印象,大部份固然是到刑場來看熱鬧,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可是當他們看到了這樣動人的情景,不由自主的發出欽佩之情,覺得教友們的精神,確實非一般人所能及,有時,因刑罰過於殘酷,觀眾對受刑人表示憐憫和同情;有時,觀眾因教徒無辜被判處死刑感到憤怒;有時觀眾受了殉道烈士善表的鼓舞皈依基督;甚至連劊子手也放下了屠刀歸向主基督,這些都不能不令人歎為觀止。
聖“儒斯定”曾寫過一本取名為「護教者」的書,在書裡,他自己記述了這樣的一段話:「我過去是不信從耶穌基督的,在教難的時期內,我常聽到別人控告基督徒的罪行,可是,自從我目睹了他們視死如歸、捨生殉道的那時刻開始,我就堅決的相信,這樣英勇的烈士不可能作非法的事。」“代爾都良”說得好:「你們最殘酷的刑罰毫無用處,反而成了引人入教的動機,你們越屠殺,我們的人數越增加,殉教烈士的鮮血,是基督聖教的種子,你們駁斥我們為迷信,其實為你們和其他的人,更是莫大的教訓,無論是誰,面對如此殘酷的刑罰而能豪無畏懼,而不探索其中的道理呢?」這其中的道理是什麼?就是對基督的信仰,教友們所追隨的就是那位為我們的罪被釘而死的基督,祂曾說過:「誰欲拯救自己的生命,就必須喪失自己的生命!」在聖教會的歷史上,這句話為古代教會而言,並不是一種隱喻而已。
基督的這句不朽名言,解釋了殉道者為什麼會這樣英勇,殉道者的言行,他們的犧牲,必須用一種超性的目標來解釋。
殉道,是天主賦予信友的一種特殊的恩寵;殉道,是容於信德、望德、愛德的一種行為表現,他絕對信仰耶穌基督,他完全希望獲得天主恩許的永遠福樂,他也是為了愛耶穌基督而甘願犧牲自己的生命,殉道烈士卓越地實踐了信、望、愛之德。
各位眾朋友,今天「朝聖之途」,我們又得在這兒暫停,下星期我們將在時光墜道中,帶領各位繼續在朝聖的旅途上向前邁進,陳亭祝福您平安愉快,願殉道聖人們的英勇犧牲精神,鼓舞各位的信、望、愛三德更加堅固,下星期我們空中再會,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