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世紀教難的回顧

親愛的聽眾朋友,您好!
我是陳亭!上個星期,在「朝聖之途」的節目中,我們簡單的介紹了公元第二、第三世紀的教父們,殉道致命的聖人們,對殉道的英烈行為,教會及信友們在神學及信仰上的意義,另外,我也向您說明了“君士坦丁”大帝頒佈「米蘭詔書」的經過,以及「米蘭詔書」在古代教會歷史上的意義,還有就是“君士坦丁”大帝本人領洗的經過,這是一個歷史的分界線和轉捩點。今天呢,我們還要回過頭來回顧「地窟時期」,基督信友們的生活情形,歡迎您的收聽。
首先呢!我們要研究的是公元第二、第三世紀的時候,居住在城鎮中的基督徒,他們與外教人之間的社會生活情形。
公元第二世紀,基督徒的人數,就像基督在福音中所作的芥葉子的比喻那樣的真實。教會活動的範圍,已經迅速的發展到帝國各地,教會的基礎也已經根深地固奠定了。公元79年,毀於地震的寵培城和布查利城,在尚未被維蘇威火山吞噬以前,已有基督徒的蹤跡。那不勒斯的基督徒公墓是公元190年建造的,米蘭城最初時候的幾位主教,也都是公元150年左右的人,創建「拉溫拿教會」的聖“阿波利納利”,便是宗徒之長,聖“伯多祿”的門徒。
在好多位殉道烈士的傳記中,我們發現高盧、非洲、亞洲省區的教會,在公元第二世紀已經相當的活躍。在那個時期,埃及的亞歷山大城的神學研究已經相當發達,在雅典、格林多、克里特島,教會各種建築的遺址,直到現在都清楚可見。
其實聖教會不僅在橫的方面發展,遍及了羅馬各地;在縱的方面亦頗為發展,遍及社會上各個階層。最初教會吸收的教友,以平民階級居多數,大部份是工人、農民和小本生意的商人、奴隸,真的是出身貧賤。然而,貴族、士大夫也步平民奴隸的後塵,皈依聖教會。殉道烈士中,就有貴族階級,第二世紀的基督徒中,有高級行政長官,知名的學者。
基督徒在第二世紀末,固然正是少數份子,但他們卻很活躍,人數確實是在不斷的增加,到了第四世紀,已由少數變為多數了。
基督徒既然這樣增加,那麼與外教人的關係究竟是如何的呢?有人一想起這段時間,是教難時期,就以為當時的教友,如同被追捕的逃犯一樣,度著像鼬鼠似的不見天日的生活,在所謂的地窟,也就是地下避難室躲躲藏藏,那真是一種錯誤的想法,與當時的事實並不相附合。“代爾都良”的護教書說:「我們基督徒絕非離群而居,我們常到議會、浴室、工廠、商店、市場、公共場所去,我們中有海員、士兵、農、商人等各種職業。第二世紀「致戴其納書」也指出,基督徒無論在飲食、服裝或居住方面,都和一般人相同。公元177年,里昂教難的時候,群眾把基督徒從公共場所和公共浴室中趕了出來,這正可証明基督徒常到這些地方去 。
基督徒是和非基督徒雜居共處,當然也就很自然的,連帶產生了許多複雜的問題。一個人信奉了耶穌基督,除了家庭生活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之外,對外的社會關壞和生活方面,往往也遭遇到麻煩。羅馬外教社會的風俗習慣,和基督徒信仰顯然有不少抵觸,就讓我舉幾個例子來說明。第一個例子,假若要向人借錢的話,羅馬人的習慣是,應該向神宣誓,如期歸還,而基督徒呢!是不能做這一類的宣誓,所以當在有困難、有需要的時候,就無法向人借錢了。第二個例子,一個基督徒以工匠、雕刻匠、鍍金匠或是畫家等為職業的話,若有人想要來定製偶像的話,只有拒絕主顧,拒絕生意上門啦!第三個例子,在一年內,羅馬有許多公共節日,在每次節日當天,常有各種野蠻的競技、猥褻的表演,當然基督徒是不去觀看的,在教難時期,假如教友不到競技場參觀,不就揭露自己的身份了嗎?含有迷信的成份或不道德的職業,教友皆不得經營,上層社會信教後,因著們也擔任公職,問題就更複雜了,他們的地位也越來越微妙,他們常應當機立斷表明態度。教友們由事實與環境的需要,必須與外教人雜居,一舉一動都具有為聖教會作証的意義,又為了保持超然的地位,避免官廳的注意,不得不採取某些祕密不公開的宗教儀式。當時,信友們畫十字架聖號,雖是禮儀的舉動,也是相互認識的訊號。古代教會的宗教性集會,是籠罩在一種神秘的氣氛中。
現在我就為您揭開這層神祕的面紗,走到地窟裡面去看看他們在地窟裡面的實際狀況。讓我先做個說明,地窟並不是古代初期教會唯一的活動中心,可是它最容易使我們認識初期教會的輪廓,當我們有幸走進這些狹長的地道,聞到一陣陣的霉味和蜡燭的氣味,一幅動人的圖畫就自動的在我們的腦海湧現,我們似乎看見成千的教友在這些地道中喃喃誦經,這些地道,現在固然是空的,然而聖教會的古聖先賢以及那些無名英雄,他們的精神永遠在那裡,他在基督的平安中長眠,室邇人遠,英靈長存。

所謂地窟,實際上是指寵大的、巨型的墳墓,許多年代的基督徒都埋葬在那兒。各個地窟裡面,以數目和規模來看的話,羅馬城的地窟應當是首屈一指的,但是那不勒斯、西西里島 、西拉古、托斯卡尼、非洲、埃及以及小亞細亞都有地窟的存在。羅馬最古老的地窟,是在公元第一世紀建成的「梵帝岡洞」、奧斯帝大道上的「科摩底地窟」、聖女“普利史拉‧多蜜提拉”以及奧斯特里安地區的地窟,都是屬於同類型。聖“伯多祿”曾在奧斯特里安地窟對信友們講道到、致訓詞,聖“保祿”的遺體在「科摩底地窟 」中。到了公元412年,羅馬城被“阿拉利克”所蹂躪,這些地窟也就不再用來做為墓地。這個地下羅馬,一直到公元1578年才被”包西奧“無意之間發現的,埋沒在地下千百年的教會古蹟,才開始受到眾人的注意。
在地下營建墓穴、埋葬死者,並不是基督徒別出心裁創造出來的習慣。在埃及、腓尼基這種習慣已經流傳了數千年。羅馬附近的愛特魯斯人,也營建墓穴埋葬屍體。在義大利,後人也發掘出許多猶太僑民的古墓,不過,根據羅馬傳統習慣,一般人採用火葬,然後把骨灰盛放在罈子裡,供列在鴿子棚似的建築物中,正因為人以後要光榮的復活,所以呢,信友們就把遺體埋葬在地窟,用以表示對遺體的尊敬,
最開始的時候,某些較為富有的信友捐出一些土地,作為基督徒的公墓,讓我給各位舉個例子來說明當時的情形。各位是否還記得,公元66年率軍進耶路撒冷的羅馬大軍的統率“惠斯巴西安”?他的侄女 “夫雷維亞‧多蜜提拉”信奉基督以後,就把自己的別墅,供作與他同族的基督信友們埋葬死者之用,後來呢,就倣照了當代富貴人,常為自己的門客和已經解放的奴隸開設墓地的習慣,“夫雷維亞”就在本族墓地的旁邊,開闢了新的墜道和墓地,用以埋葬貧窮的基督信友,就這樣,城外各個大道的兩旁,廣大的基督徒公墓紛紛建造起來了。
隨著聖教會的發展,基督督的公墓也就不斷的增加。到公元第三世紀開始,這些墓地不在屬於私人所有,而是屬於團體共有。依照羅馬的法律,墓地是神聖的產業,所以聖教會最初三百年,雖然遭遇了一連串的教難和迫害,基督徒的公墓,絲毫沒有受到騷擾,地窟的門敞開著,一條條的隧道,深入地下,蜿延不絕。到了第三世紀的末年,羅馬當局方才禁止信友使用地窟的墓室。這個地下世界,死亡者的城市,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的。今天,到羅馬去觀光或朝聖的人,參觀這些古怪的地窟,回想起當年虔誠忠信的教友們,拿著工具在沙質的白土裡,挖掘成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隧道,而這種沙質的白土並不堅硬,所以挖掘的時候,並不困難,然而沙質白土一旦和空氣接觸,就會變得非常的堅硬,所以沒有傾坍的危險,營建地窟的人故意將隧道交叉重疊,外人進來,就好像閵入迷魂陣一樣,很不容易找正確的路。這些地窟的營建者,都是在初期教會的團體中,擔任著重要的職位。公元217年,羅馬地窟的總管,聖“加里斯多”被選為教宗,由此可見,墓地的總管,雖不一定是神職人員,至少也是神職人員的得力助手。
許多參觀過地窟的人,都對它的龐大工程感到驚訝無比,還有幾段地窟分成五層,最深的地方,距離面有25尺,地窟隧道的總長度有875公里,也有人說是一千兩百公里 ,僅以聖“薩賓”墓地而言,根據詳細的測量和統計是,面積16點475平方公尺,長度1603公尺,墓穴的總數有5736個穴洞。聖“薩賓”墓地,還不算是羅馬最大的地窟,除了我們現在已經發現的地窟以外,還有許多地窟還被埋沒在地底下,尚未被人知道,就有待考古學家們繼續去挖掘下去。羅馬地窟的範圍,實際上一定比我們所知道的,還要來得廣大。
羅馬地窟中,常有廣大的地室,牆上刻著各式各樣的聖教會的標記。專家們推想,初期教會的信友們,除了在地窟裡安葬死者的遺體之外,同時也在地室中舉行宗教儀式,但這並不是舉行宗教儀式的一般正常的場所,而是在遇到教難和迫害、風聲緊急、官方緝捕教友的時候,地窟也就一變而為信友們秘密集會的處所。各種避難的設傋相當齊全,例如隧道各部,還廣設支道,偽裝的出口、通往鄰近地區的秘密地道。
這些寬度僅有一公尺的狹長隧道,兩旁的每一個墓穴,都曾經埋葬過一個期待肉身復活的信友,兩旁的牆上,描繪著許多聖經故事的圖像,像“梅瑟”擊石取水啦!“達尼爾”身陷在獅子圈裡啦!“約納”先知魚腹逃生啦!還有善牧耶穌基督站在綿羊群中啦!而最令人感動的是,牆壁上刻著無數的歪歪斜斜的名字,其中有的是教會歷史上很有名的,有的就很陌生了,這些長眠地下的先賢們,名字的後面,都有著 「在平安內」的字樣,這是期待復活的人希望的呼聲。
各位聽眾朋友,今天「朝聖之途」就為您暫且播講到這裡,謝謝您的收聽,希望您下星期準時收聽這個節目,陳亭祝福您平安愉快!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