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教會活動 真理新聞 心靈加油 學習課程 主日講道

第21集-信用卡的利弊得失(一):正確的價值觀

列印 列印

消費債急速膨脹,許多人無法償清卡債而走上絕路。這種負債的消費型態究竟反映了什麼樣的社會情緒與問題?背後是否有不公義的現象存在?身為基督徒,處在這個過去刺激消費的年代,我們該如何看待並回應這樣的社會現象?

尹蓉先:
真正治本的方法,是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媒體的能力大過教育部,所以媒體要發揮功能,教我們的教友,尤其是年輕人,正確的價值觀。可惜的是,我們的媒體多在宣揚名牌,鼓勵消費。大眾傳媒的影響力最大,應肩負更大的社會責任。為人父母、師表者也不能卸責。

陳慶宇:
教會的社會訓導特別重視工作,可是目前的經濟現象,人好像不需要工作,只要拿一張卡,馬上就可以換得所需要的東西,過去我們強調要勤儉,要存錢,藉著努力工作的酬勞來換取所需,但現在我們不用這麼累,只要有卡,會理財,以卡養卡,一樣可以達到目的。過去認為工作是高尚的行為,現在卻將借錢視為高尚的行為,這是觀念上重大的改變。

范姜群暐:
記得我剛進銀行,上課時前輩老師說:「當你把一筆錢貸款出去,就可以創造多少的就業機會。」也就是說,銀行體認到自己的社會責任,扮演好銀行家的角色。現在已經聽不到類似的話了,我覺得應該不斷提醒銀行的社會責任。

尹蓉先,台灣銘傳大學法律系副教授; 范姜群暐,任職於台灣中國商銀; 陳慶宇,教友。

第20集-媒體與閱聽人自律(三):尊重全人

列印 列印

林曉雲:
我很慶幸自己有信仰,相信死亡之後會有審判、有永生,希望面對天主父賬時,不會空手。可惜的是有些人沒有信仰,凡事只在乎眼前,很多事情採鋸箭法的態度,這一天我贏了,就以為賺到了,生活就容易得過且過。

黃哲斌:
我高中就想投身新聞傳媒工作,因為小時候拜讀梁啟超的文章,深受感動。以前人真的把報紙當成公共領域與社會實踐的地方,但分析目前的報紙內容,很可能一半以上不是討論公共領域的問題,希望能將這個趨勢拉回,而不是愈離愈遠。

嚴任吉神父:
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臨終前叮囑不再去醫院,不再急救,他在祈禱中迎接生命的轉變:死亡。而人在臨死的一刻,尊嚴當完全的呈現。傳播媒體要不斷傳達對人的尊重,注重全人、身心靈的發展,除了人性的尊嚴,還有仁愛 、正義、和平、友誼、愛情等等美好的訊息。

林曉雲:
生命不是只有自己,還有團體的幅度,人生會遇到挫折,但要學習如何面對,媒體可以傳播這樣的訊息,介紹透過努力認真生活的人,用他們的故事來鼓舞人心。

林曉雲,台北「自由時報」北市新聞小組召集人; 黃哲斌,台北「中時電子報」新聞中心總監; 嚴任吉神父,耶穌會士,天主教輔仁大學使命特色發展室主任,本站「阿吉映畫館」節目主持人。

第15集-從勞退新制省思社會正義(一):設計妥當嗎?

列印 列印

座談時間:2005年4月30日
主辦單位:台灣基督生活團社會關懷小組、新事社會服務中心
協辦單位:人籟雜誌、見證月刊、真理電台
地點:天主教聖家堂
主持人:韋薇修女(新事社會服務中心主任)

2005年7月1日,台灣的勞工退休金新制上路,許多負面效應逐漸顯現。台灣教會在面對社會問題時,應深切反省,觀察其中與社會正義相關的議題,並提出合乎信仰的具體建議與行動。有鑑於此,台灣教會幾個單位共同合作舉辦座談會,討論:雇主會將該提撥的6%退休金轉嫁給勞工嗎?勞退基金一旦崩盤,勞工能拿到退休金嗎?勞工安全能得到保障嗎?

劉麗茹:
勞退新制不屬於社會福利;勞退新制只適用於勞基法的事業單位,其本國籍員工不論是定期契約工或按時計酬的臨時工都是適用對象。人民團體、宗教團體等如非勞基法適用對象,就與這項新制度無渉。
徐國淦:
我們從勞退新制的核心價值談起,這會影響到我們千百萬後代子孫的福利及未來發展。政府不惜重金宣導勞退新制,可見政府十分看重,而勞委會更公開表示這項政策是為了標舉「弱勢優先,勞動尊嚴」。從此,勞動者不但生活有保障,勞動尊嚴也受到肯定。但,勞委會規定勞工應設立個人專戶以按月儲存退休金,且須等到六十歲退休才可提領,提領時利息保障有兩年定存的利率,這算是勞動尊嚴的展現嗎?再說,台灣所有制度的設計考慮到「衡平」原則了嗎?

劉麗茹,台灣勞委會勞動處退休科科長; 徐國淦,資深媒體人; 魏千峰,勞工法專業律師; 范姜群暐,台灣中國商銀勞資會議勞方代表; 周賢坤,台灣銀行工會理事; 魏明德神父,耶穌會士。

第19集-媒體與閱聽人自律(二):溝通與對話

列印 列印

嚴任吉神父:
天主教對大傳的看法,強調的是溝通,拉丁文有共融的意思,聖體聖事更是提升了這個字的含意,有「通傳生命、給予生命」的意義。媒體有責任把社會引到真、善、美、聖、彼此信賴的境界,對於政治、經濟、宗教等等議題都可幫忙建立共識。溝通與對話很重要,但不幸的,媒體卻走向挖掘隱私、情感宣洩。

黃哲斌:
不論是媒體人與閱聽人都有選擇的權力。當媒體人做了對的選擇,閱聽人應該選擇不吝給予鼓勵,反之,也要積極主動表達反對的意見。當愈多人做正確的選擇,這整個生態就會變得更好。

林曉雲:
要秉持「是就說是 ,非就是非」的原則,需要智慧與勇氣,才有力量去面對。一般人多半是為某些原因,只說對自己有利的部分。台灣是一個高度政治化的社會,有權勢的政治人物操弄媒體,做了許多錯誤示範,上行下效,自然嚴重影響社會風氣。

林曉雲,台北「自由時報」北市新聞小組召集人; 黃哲斌,台北「中時電子報」新聞中心總監; 嚴任吉神父,耶穌會士,天主教輔仁大學使命特色發展室主任,本站「阿吉映畫館」節目主持人。

第14集-做個EQ達人(四):快樂觸手可及

列印 列印

當有人發出想自殺的訊息時,陳秀蓉說,千萬別以為他們是在威脅我們,這時週邊的人要連結成一個網路,把他撐住。她引用一位曾想自殺的個案為例,那位女士在發出想死的訊息後,週遭的人輪流陪她,根本沒有自殺的可能。

正面或負面情緒都是能量,是天主放在我們內心,幫助我們個人成長,讓我們能夠活出生命的能量。陳琨鎮神父強調,因此,我們要察覺情緒,並賦予它正面的意義。人如果沒有情緒,便無法愛天主、愛自己、愛世人,「也因為有這些情緒,我們才能夠生活在這多采多姿的世界中。」

科學研究認為快樂觸手可及,抓得到做得到。黃冠球醫師舉例說,清心寡欲能讓人靜心、發揮善念,這時你的左腦就能分泌出許多的多巴胺,「因此,在你發揮慈愛或心存善念時,你的生理已有所改變,情緒也變得快樂。」

林瑞德神父,人是天主的肖像,而且耶穌親自來到我們中間,祂正是我們學習的對象。聖神能啟發人神性的情緒,讓我們富有慈憫心,聖神也能在我們承受痛苦時安慰我們,因此我們可以祈求聖神幫助。

王世芊,台灣「善牧基金會」萬華少年服務中心; 林瑞德神父,聖言會會士; 陳秀蓉,台灣「啟聰學校」前校長; 陳琨鎮神父,台灣地區主教團秘書處秘書長; 陳冠球,內兒科醫師。

第18集-媒體與閱聽人自律(一):無日無夜看八卦

列印 列印

座談時間:2005年5月26日。

台灣謀體諸多亂象,閱聽人難以從報導中汲取正面的積極訊息。身為基督信友,又是媒體工作者,該多做自律與倫理反省;閱聽人更得警惕,慎防有害的傳播訊息污染。這次座談會邀請媒體精英,從專業角度出發,談媒體人的社會責任,如何讓媒體的公器作用充份發揮,以及對閱聽人的良心建議。

黃哲斌:
每位媒體從業者當初選擇這個行業時,絕對不是為了要當狗仔,但這已經成為台灣的傳播生態。為什麼觀眾一邊看,一邊又愛罵?媒體為什麼不能扮演一個道德護衛者的角色,寧可犧牲收視率,就是不報導這類消息?當然廣告業者也有很大責任,這都是環環相扣的問題。大家都必須思考,否則下次會有另外一件八卦新聞,無日無夜地被報導著。這樣長期下來對台灣公共議題的討論空間,或一般人對媒體的看法都是負面的,甚至也使得閱聽人的口味愈來愈重,對整個社會都不是好事。

林曉雲:
我對人性是抱持比較悲觀的態度,有些人用道德訴求去講述媒體應該如何如何,我並沒有太多期待。我覺得「他律」反而比較好,不要忘了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就是一個很好的模式。如果愈來愈多的觀眾不能忍受、不要看這樣的報導,那麼這些人是可以凝聚出一股力量的,集結起來成立一個壓力團體,結合企業主的廣告力量,對媒體監看、發聲、施壓。

林曉雲,台北「自由時報」北市新聞小組召集人; 黃哲斌,台北「中時電子報」新聞中心總監; 嚴任吉神父,耶穌會士,天主教輔仁大學使命特色發展室主任,本站「阿吉映畫館」節目主持人。

第13集-做個EQ達人(三):用天主的眼光

列印 列印

林瑞德神父認為,天主也有情緒,祂會生氣、難過。祈禱時,我們可以問:「祂會在我有情緒時,如何幫助我?」「我跟天主分享我的情緒時,祂對我說什麼?」假如我們對天主生氣,這是被允許的,但我們也要反省,我們是否對天主有疏離感或有被遺棄的感覺。林神父說:「在這樣的祈禱中,我覺得和天主十分親密。」

除了理情行為療法,黃冠球醫師特別推薦靜坐。德日進神父「神的氛圍」一書中寫道:「天主就環繞在空氣中,我們吸進去的是天主的愛、天主的關懷,我們就如子女在父母的眷顧下,天主就像慈愛的父母,在祂旁邊,我們就很安心。」教友可以依據這段話,當我們把氣吸進體內,意走任、督二脈之後,再把心中的慈悲心、利他心呼出來。

陳琨鎮神父自小修院時就培養了靜坐的習慣,在靜坐中去看天主、認識自己。他建議大家常以天主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看待別人,而不用褊狹、有色的眼光,這就是一種靈修的功夫。

王世芊,台灣「善牧基金會」萬華少年服務中心; 林瑞德神父,聖言會會士; 陳秀蓉,台灣「啟聰學校」前校長; 陳琨鎮神父,台灣地區主教團秘書處秘書長; 陳冠球,內兒科醫師。

第17集-從勞退新制省思社會正義(三):先踏出第一步

列印 列印

魏明德神父:
輔助原則與今天的主題有關。它是指凡是個人,自己可以做的,就要自己做,但若有困難,則可以尋求家庭協助。若家庭沒有能力,大社會就要挑起責任來幫忙。有些工作如世界性的空氣污染,大團體也無法做,國際社會就需要負責。討論退休金時,我認為我們應先思考輔助原則,看自己能做什麼,該如何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如果無能為力,才去尋求合適的協助對象。

劉麗茹:
民主社會大眾都有權表達不同的意見,但因立場不同,不可能人人都滿意,我們只能盡量尋求平衡點。政府若害怕有人不滿意而不改革,那麼公司關門或勞工轉換工作,領不到退休金等問題,將永遠無法解決。所以我們先踏出一步,然後會往更好的方向修正。

座談會的後半場由聽眾提問。

劉麗茹,台灣勞委會勞動處退休科科長; 徐國淦,資深媒體人; 魏千峰,勞工法專業律師; 范姜群暐,台灣中國商銀勞資會議勞方代表; 周賢坤,台灣銀行工會理事; 魏明德神父,耶穌會士。

第12集-做個EQ達人(二):有困擾,也必有恩賜

列印 列印

若能結合宗教信仰與理情行為療法
(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將更能幫助人走出困境,心胸寬廣。黃冠球醫師分享說,我們的大腦有些非理性的句型模式,要求很多事情要絕對、應該、必須如何如何,一旦遇到挫折,就會有很大的情緒困擾。他建議大家改換心情,不用強求,而是但願,「我但願、我希望如何如何,如果不成功,也還可以接受。」台灣諺語說:「沒魚,蝦也好。」似這種態度面對挫折,就比較容易度過。

在陪伴情緒處理的過程,無條件的接納十分重要,這是信仰中被愛的經驗,王世芊說,面對一位情緒困擾的當事人,有時我們不能做什麼,只有聆聽,提供一個完全接納的環境,讓當事人感受到,有人了解他,願意聽他傾訴。同時,她會借用祈禱的力量,為當事人和當事人遇到的事件祈禱。她還學習不在當事人的情緒上打轉,「他有這樣的困擾,也必然有某些恩賜,可嚐試用這些優點去幫助當事人」。

王世芊(右圖),台灣「善牧基金會」萬華少年服務中心; 林瑞德神父,聖言會會士; 陳秀蓉,台灣「啟聰學校」前校長; 陳琨鎮神父,台灣地區主教團秘書處秘書長; 陳冠球,內兒科醫師。

第16集-從勞退新制省思社會正義(二):工會監督

列印 列印

徐國淦:
政府規定兩百人以上的企業才可以參加商業保險年金,其他的只能選擇個人帳戶。目前外面商業保險所提出的條件比政府訂定的更好,不但可以保證六十歲時絕對可以提領到退休金,而在過程中為避免生活產生困難,在勞工的保險累積了一定的年數後,就可以提供合理的保單抵押。如果真的要保護勞工,為何不給勞工有選擇的機會?

魏千峰:
勞退新制的設計其實有先天困難。外國勞工退休金大多由勞雇雙方提撥,但台灣1984年實行的勞基法卻規定全數由雇主負擔員工的退休金。老人生活的照顧本來應該由政府來做,台灣政府的稅收一半以上全花在國防預算上,因此社會福利制度比較弱。為使退休勞工生活有些著落,勞基法才這樣設計。但對雇主是相當大的負擔,因此雇主提撥勞退金的比率很低,以致勞工不一定能領到退休金。勞退新制規定雇主需按月提撥退休金,並將勞工年資改為可攜帶式的,就是為保障勞工的權益。

范姜群暐:
談到勞雇合意,通常勞方處於弱勢,若雇主要求由勞方吸收退休金6%的提撥或負擔部分提撥,甚至一併清算取消休假年資等不合理要求,勞方常迫於保住工作而只好妥協。因此我想問:這樣的勞退新制,到底有那些國家實施成功了?

周賢坤:
勞工要組織工會。因為在與雇主協商或爭取權益時,需透過集體的力量才會有效。又如勞退金的提撥及應用,只有靠工會監督。

劉麗茹,台灣勞委會勞動處退休科科長; 徐國淦,資深媒體人; 魏千峰,勞工法專業律師; 范姜群暐,台灣中國商銀勞資會議勞方代表; 周賢坤,台灣銀行工會理事; 魏明德神父,耶穌會士。

第11集-做個EQ達人(一):培養心理健康習慣

列印 列印

座談時間:2005年3月2日。

今天社會上諸多悲劇,追根究底肇因於情緒處理欠佳。每個人都有情緒,懂得管理情緒,就容易活得歡喜自在、隨心所欲。本次座談會討論:如何轉化「壞情緒」為激勵我們度過困境的益友,而不是吃掉我們生命能量的怪獸?身為基督徒,該如何妥善管理情緒?

一個人的心理衛生和心理健康習慣的養成很重要。陳秀蓉指出,管理情緒涉及一個人知、情、意三個部分,如果在認知上有正確的情緒知識,在態度與情感上能認同而且想要去做,也真實地按照專家給的建議去做了,這很有助於養成心理健康習慣。情緒是有動能的,動能是有能量的,而能量需要發洩,一個人有能力找到恰當的出口,宣洩自己的情緒,比較容易抒解壓力,也比健健康。

亞里斯多德曾說:「每個人都會生氣,都有情緒,如何適時、適人、適地、適當地表達情緒,就是一種藝術。」陳琨鎮神父在堂區及團體中,發現不少人有情緒障礙,他會鼓勵人不要害怕去面對,承認並接納自己的情緒,「這可能是一輩子的功課」。首先要看到自己的情緒,開發自己的情緒,溫和人的要學會生氣,暴躁的人要學著溫和,當然,不能隨便對人生氣,更不可遷怒,更重要的是,生氣之後要「和好」。

王世芊,台灣「善牧基金會」萬華少年服務中心; 林瑞德神父,聖言會會士; 陳秀蓉,台灣「啟聰學校」前校長; 陳琨鎮神父(右圖),台灣地區主教團秘書處秘書長; 陳冠球,內兒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