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能結合宗教信仰與理情行為療法
(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將更能幫助人走出困境,心胸寬廣。黃冠球醫師分享說,我們的大腦有些非理性的句型模式,要求很多事情要絕對、應該、必須如何如何,一旦遇到挫折,就會有很大的情緒困擾。他建議大家改換心情,不用強求,而是但願,「我但願、我希望如何如何,如果不成功,也還可以接受。」台灣諺語說:「沒魚,蝦也好。」似這種態度面對挫折,就比較容易度過。

在陪伴情緒處理的過程,無條件的接納十分重要,這是信仰中被愛的經驗,王世芊說,面對一位情緒困擾的當事人,有時我們不能做什麼,只有聆聽,提供一個完全接納的環境,讓當事人感受到,有人了解他,願意聽他傾訴。同時,她會借用祈禱的力量,為當事人和當事人遇到的事件祈禱。她還學習不在當事人的情緒上打轉,「他有這樣的困擾,也必然有某些恩賜,可嚐試用這些優點去幫助當事人」。

王世芊(右圖),台灣「善牧基金會」萬華少年服務中心; 林瑞德神父,聖言會會士; 陳秀蓉,台灣「啟聰學校」前校長; 陳琨鎮神父,台灣地區主教團秘書處秘書長; 陳冠球,內兒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