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哲學時期,首先興起的是「知識主義」(Gnosis),主張信仰亦是知識研究的對象,天國的奧秘可經由知識獲得,宗教教義不但不違反理性,理性還可以了解教義。因此這一派把教義知識化。代表人物有:瓦倫迪諾斯(Valentinus)、馬其盎(Marcion)、摩尼(Mani)。
教父中最偉大的哲學家聖奧斯定曾經沈迷逸樂,有十年的時間,他完全信服摩尼教,他覺得自己所行的善事與惡事,都是緣於宇宙本身即善惡交替。當時,摩尼教的信徒相當多,這一派植基於羅馬的民間宗教,對善與惡、凶與吉提出解答,能滿足人求福避惡的心理。聖奧斯定後來接觸到教會中許多神師及聰明才智比較高的人,才化解了他的思想,他明白,人不能用這些理論為自己的惡行辯護,上主的恩寵是必不可少的,他因此擺脫了摩尼教的束縛。
很多信徒開始研究學問,變成知識分子;很多知識分子開始信教,形成了雙向的交往。這種交往是前面三世紀到八世紀教父時代所努力工作的成果,其中最大的成果就是把基督宗教變成國教。政治社會的措施是利用宗教原理原則去執行,首先就是星期制、主日證道成為老百姓安身立命的規範。
從九世紀到十六世紀進入士林哲學時代,把信和知的道路分開。
耶穌不靠知識傳道,而靠天國的福音。但是基督宗教初入羅馬社會,真正有影響力的是知識分子,因此宗教必須和知識分子溝通,這是教父努力之處。要知識分子有信仰,當然首先要信徒有知識,好去接觸其他不信教的知識分子。教父時代有兩個不同的方式:(一)拉丁教父,多半運用柏拉圖的學問,採用拉丁文著作,把信仰傳給當時的達官貴人;(二)希臘教父,他們用希臘文作品融通基督教義,發揚信仰。
十三世紀,西方開辦了大學,分門別類研究宇宙和人生所有的問題,不管是理論或實踐、理想或實用的,都在大學裡討論。西方世界經歷兩次大融合,精神變得多元,心胸變得寬闊,能夠接納許多不同的意見,然後綜合起來,去蕪存菁,這是西方社會能發展進步很重要的一點。
羅馬迫害基督徒三百年,很多人受苦受難。基督宗教變成羅馬國教,這點在西方很重要,基督宗教不用高壓制度,而用一套時間和空間的制度,在教堂裡實行平等,這是對西方最大的貢獻。基督宗教帶來人人平等的觀念,這個平等的基礎在於宗教,人人都是天主的子女。
經典的權威,推動中世哲學發展,在希臘有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著作,在希伯來有舊約聖經,到了天主教有新約聖經。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經典屬於希臘哲學的智慧,舊約和新約是宗教啟示的經典。哲學的經典設法從人認知的能力,去找到天主,是從人到天的一條近路,即下學而上達之路。希伯來的智慧則是從天到人的路,天主在講話,在參與人類歷史發展。兩種經典的交融,處理了哲學裡最主要的天人之際的問題。
亞里斯多德知識論的目標。如果知識論是哲學的入門,形上學就是哲學的殿堂。入門與登堂入室差別相當大。在亞里斯多德之後兩千年西方哲學的發展,形上學確實成了殿堂。
形上學是什麼?形上學原本是亞里斯多德著作中的一部,稱智慧或是神學,亞里斯多德後期的弟子的弟子,把這本書放在物理學後面,譯成「超物理學」,事實上,形上學是第一哲學。在亞里斯多德心目中,形上學是很重要的。
柏拉圖的思想,是教父思想的主流;士林哲學的思想則是亞里斯多德做主流,尤其亞里斯多德把形上學當做第一哲學,與基督教很能符合,因為他討論了萬事萬物的原理、原因和基礎,而在宗教中,萬物萬物的原因當然是天主,是那位超越者,是那位絕對。
中世紀雖然有神學,哲學卻還是發展到高峰。中世紀有句話說,哲學是神學的婢女,原意被誤解了。類似的誤解很深,認為中世紀的思想主要受宗教控制,是反思想反科學反民主的。在中國,一百年來,對西洋的了解從希臘一下子跳到近代,很不公平亦不明智。
西洋整個哲學時期長達兩千五百年,以時代來分,中世紀最長,亞里斯多德去世到基督宗教來臨,共六百年,基督宗教開始到馬丁路德改革、文藝復興和啟蒙,則至少一千兩百年,比羅馬時期的六百年和希臘時期的三百年,都是倍速增長。如果研究西方思想哲學史,故意忽略近一半的時間,對西洋的了解必定有問題。
中世時期不僅時間最長,內容也最豐富,地中海文明在中世進行了西方文化大融合,將希臘哲學、羅罵政治和希伯來的宗教,三者冶於一爐,這是西方第一次大綜合,成果非常大,抽取出三者中的精華。
第二次大融合是十到十三紀十字軍東征時期。當戰火稍歇,不管是猶太人還是阿拉伯人的知識分子,都回到家鄉,遷居到沒有戰爭的地方,兩大民族往西移民,他們把亞里斯多德從西方遷移到東方的著作及他們的研究成果,再度回流到西方。
羅馬人自動放棄了兒童教育權,拱手讓給了基督徒,所以公元三百一十三年,基督宗教獲得自由,之後,八十年內,進而變成國教。這段歷史發展相當快,是亞里斯多德去世後宗教和社會的大變化,羅馬從階級分明的社會,演變成接納基督宗教。
哲學發展上也有改變,有些思想家如伊比鳩魯(Epicurus),附庸風雅,靠著權力,利用哲學理論,用感性當做倫理道德的標準,深受羅馬人歡迎,他主張滿足口腹之欲是為善。還有另外一些思想家如斯多亞(Stoic)學派,根據亞里斯多德的理性發展,認為人應合情合理處理自己的生命,而不是縱欲,無限制地找快樂,人的德行、自由和幸福來自節制,人的可貴處在於能用理性壓制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