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集-性與文化 詳細內容 作者 管理員 分類: 倫理神學講座 發佈: 25 四月 2019 點擊數: 541 列印 人類性行為的表現與動物有很大的區別,同時在各種民族,每個社會之間,人在性行為、性習慣、性禁忌、性哲學上,也都有各自特別與相異的地方。在傳統的中國文化裡重視性愛的神聖性,認為男女的結合是分享大地的生命,這樣象徵的說法,是一種默觀,也是人類智慧累積的結果。
第75集-性的心理幅度(二) 詳細內容 作者 管理員 分類: 倫理神學講座 發佈: 25 四月 2019 點擊數: 429 列印 人在生理與心理成長的各個階段,都應面對不同的性發展,也需要不斷地整合生理與心理之間的差異。從童年時期可能有的戀母/父情結,到青春期的情慾發展,以至於成人期兩性在情感與性需求方面的協調。因此了解自己和異性在性方面的差異,有助於採取適當的措施。
第70集-主日的倫理觀(五) 詳細內容 作者 管理員 分類: 倫理神學講座 發佈: 25 四月 2019 點擊數: 432 列印 遵守主日除了參與主日彌撒聚會之外,同時也提醒我們與家人團聚的重要性,和提供重新檢視自己生活與工作的機會。因此,主日停工休息並不只是教會法律規範,而是幫助我們意識到個人與教會、親友、工作的意義與價值。
第74集-性的心理幅度(一) 詳細內容 作者 管理員 分類: 倫理神學講座 發佈: 25 四月 2019 點擊數: 465 列印 基本性別意識是指生理上是男或女的意識,而性別意識是指孩子對自己性別的心理態度。例如一個嬰兒出生,父母馬上知道他是男的或女的。等到嬰兒長到十八個月之後,在他的心理上,已經有一種永遠不能改變的基本性別意識;而性別意識則是孩子自己對於自己生理性別的心理認同,大多數的人對於自己性生理與心理的認同是一致的,少部份的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了特殊的情況,導致他在性生理與心理不同的認知。
第69集-主日的倫理觀(四) 詳細內容 作者 管理員 分類: 倫理神學講座 發佈: 25 四月 2019 點擊數: 424 列印 參與主日彌撒是一項嚴重的義務,我們要如何來判斷,我們是否滿足了這項義務呢?而避免落入法律主義判斷的標準和基本原則,應該是教友對主日彌撒的態度,而不是每一次去,或沒去參加彌撒的具體行為。如果一個教友確實願意過信仰生活,而且,願意參加信仰生活中最重要的主日聚會,那麼,這種基本態度,會幫助他決定什麼時候可以不參加主日彌撒。
第73集-信仰自由(三) 詳細內容 作者 管理員 分類: 倫理神學講座 發佈: 25 四月 2019 點擊數: 442 列印 耶穌基督從未使用武力來建立天國,強迫人接受真理,因為每人都要對自己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負責。當初的宗徒們是受了基督的教訓和榜樣感化,自願追隨了基督,他們完全依靠聖言本身的力量,勇敢的為基督作證。因此,聖經格外強調人的尊嚴,人應該自願信從天主,答覆天主。
第68集-主日的倫理觀(三)教會歷史 詳細內容 作者 管理員 分類: 倫理神學講座 發佈: 25 四月 2019 點擊數: 442 列印 教會具體的就是指參加聚會的信友們,我們現在的主日彌撒是教友的聚會。既然教會意識到主日不要工作,而要專心朝拜天主,身心得到休息,因此,教會為了參加彌撒,以及人道的理由,就運用了很多壓力,來爭取主日停止工作,希望主人和僕人們,每個禮拜能夠有一天空閒下來,過一個人的生活。這樣,主日停工的習慣,就慢慢建立了。
第72集-信仰自由(二) 詳細內容 作者 管理員 分類: 倫理神學講座 發佈: 25 四月 2019 點擊數: 447 列印 過去教會對信仰自由的觀念,經過了一些演變,才發展到今天信仰自由的觀念。我們可以分三點來探討,第一點是由一元社會到多元社會;第二點是從「容忍異教」到「宗教自由」;第三點是對國家元首的思想改變,從「愚民之父」到「基本人權的保證者」。
第67集-主日的倫理觀(二)安息日到主日的歷史發展 詳細內容 作者 管理員 分類: 倫理神學講座 發佈: 25 四月 2019 點擊數: 460 列印 在初期的教會團體裡,基督徒聚會並沒有一定的地點,聖殿、會堂等都是信友聚會的場所,通常是在一個教友的家裡。所以,「教會」不是一個地方,一座聖堂,而是人。猶太人有慶祝安息日,和安息日停工的習慣,希臘人沒有,但他們共同慶祝主日。當時在聖餐中,教友們深信,復活的基督真實的臨在於他們當中,充滿了末世的氣氛,期待耶穌第二次來臨。
第71集-信仰自由(一) 詳細內容 作者 管理員 分類: 倫理神學講座 發佈: 25 四月 2019 點擊數: 424 列印 信仰自由是人與人之間,個體或集體之間,這個集體包括各種宗教團體和政府在內,都不應該干涉個人,強迫個人違反他的良心,也不應該阻止人或團體實行他宗教信仰的行動。因此,不可以用外在的壓力,來限制信仰、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動。
第66集-主日的倫理觀(一)導論 詳細內容 作者 管理員 分類: 倫理神學講座 發佈: 25 四月 2019 點擊數: 480 列印 人工作六天之後,休息一天,是很適合人性結構的節奏。因此,主日彌撒和主日休息的教會法,有一個人性需求上的基礎。而不是一條可以隨便取消的法律。主日是一個基本的慶日,教會在這個日子,慶祝逾越奧蹟,所以,教友應該參與主日彌撒。由這條法律可以看出,慶祝主日原來就是教友團體的責任,教友個人不一定每次都應該參與,可是平常他必須參與,因為他是教會的一份子,有責任參與教會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