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教會活動 真理新聞 心靈加油 學習課程 主日講道

第80集-中國哲學史分論(73)邵雍

列印 列印

順著周敦頤的思想系統發展下去,宋明理學出現了三條道路:
(一)著重提振道德生活內部的心性大本,比較從孔子的仁教、孟子的良心教等思想發展出來。
(二)著重探討道德生活外在的行為表象,屬於孔子的禮教。
(三)探討以上兩者之間的互動關係,一方面建構更龐大的道德理系統,一方面把以上兩者各偏一端的分解形態,中和還原成為具體、同整而真實存在的道德生活,以參與大化流行,和天道密合無間地配合起來。
邵雍的兩本代表著作為「皇極經世」和「擊壤集」。邵雍的哲學比較屬於先天學,他相當重視「先天圖」,他的「先天圖」淵源自道家的方士,而且專講修煉。所謂的「先天圖」,就是把周易的六十四個卦,畫成方圖、圓圖、伏羲八卦方位圖,以及配合一年二十四個節氣的卦氣圖。
邵雍運用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的簡單等比級數抽象概念,對宇宙的一切事物,加以附會,認為不但可以說明現實世界,而且還可以推測過去與未來。
邵雍認為天生於動,地生於靜,因動靜的大小而分太陽、少陽、太陰、少陰。
他還利用天干地支等數字加減乘除的方法,得到了天上日月星辰的動數,和地上水火土石的植數,兩數相乘所得的動植數,就是萬物之數。
表面上邵雍滿樂觀的,但實際上他的生命情緒是帶著悲觀的,他所抱持的歷史哲學觀點,是要把整部中國歷史,劃分為皇、帝、王、博四個階段。

第79集-中國哲學史分論(72)周敦頤

列印 列印

周敦頤是宋真宗時的學者,一生政治地位不高,後人稱之為濂溪先生,主要著作有「太極圖說」和「通書」,一般稱他為宋明理學的開山始祖。
「太極圖說」主要導源於宋初道士的無極圖,混雜儒家、道家的思想,文字簡略,導致後世解讀紛歧。周敦頤的無極代表宇宙萬物的根源,是最根本的範疇。他主張,萬物中具體的事物,只能是動或者是靜,動靜對立,神卻是超乎動靜以上,是妙化萬物的無窮本體,而神即無極。
周敦頤在「通書」中反覆說明他的兩個重要哲學概念:誠的概念和主靜的概念。周敦頤的生命情調多少有點仙風道骨,當代學者牟宗三曾說,周濂溪的造諧猶在觀賞之境界中,只對道體有積極默契。
身為宋明理學開山人物,對於二程及後來的發展,周敦頤具有主導及影響的地位,他在儒學上最重要的貢獻,是在講論易經形上學時,把儒學易理中最重要的概念「誠」講了進去,使得這套形上學明白顯示是屬於儒家所講的道德原理的形上學,有異於佛老的形上學。

第74集-中國哲學史分論(67)華嚴宗(二)

列印 列印

賢首為武則天說法,以金師子為喻,金與師子,同時成立,圓滿俱足,論中談及「十玄門」。十玄門是從真如法性緣起,去顯現一切差別的相,又都互為緣起,相即相入,萬有一體,圓融無外的道理。
十玄門包括:同時具足相應門、一多相容不同門、諸法相即自在門、因陀羅網境界門、微細相容安立門、秘密隱顯俱成門、諸藏純襍具德門、十世隔法異成門、唯心迴轉善成門、託事顯法生解門。

第78集-中國哲學史分論(71)宋明理學:重要的先導人物及核心課題

列印 列印

宋明理學學派非常多,著作汗牛充棟,有興趣的朋友,可先從中國思想史上兩本重要的著作「明儒學案」和「宋元學案」讀起,兩書都出自明末大儒黃宗羲之筆,客觀呈顯出宋明理學家各個不同宗派學者的思想。
儒學從孔子開宗,就一直主導著中國人的生活、思想,唐末宋初興起「新儒學運動」,思想家開始反省傳統文化當中的儒學思想,宋明理學的主要課程是為道德生活尋找終極的依據,據以開啟人的道德生活。思想家問:「本體是什麼?」「功夫是什麼?」甚至還要釐清儒佛之間的不同。
那些人居於宋明理學的先導地位?首先是韓愈,他對時代的變遷有真切感受,他感受到六朝以來的文學,辭藻華麗卻沒有風骨,正是因為失掉了文以載的使命,他主張,排斥佛老,建立道統。其次是范仲淹和歐陽修,兩人專門在教育上從政施道,講明聖學,啟迪學子。

第73集-中國哲學史分論(66)華嚴宗(一)

列印 列印

華嚴宗是在隋唐時代創立的一個重要的佛教宗派,奉「華嚴經」而得名,創立人法藏,即賢首法師,因此又叫賢首宗。
從宗教思想的體系上看,華嚴宗不太像法相宗受到天竺佛經照本宣科的影響,而比較像天台宗,具有濃厚的中國文化思想色彩;就辯證體系而言,華嚴宗比法相和天台宗更具有特色。
華嚴經的全名叫「大方廣佛華嚴經」,即經中之王的意思,在中國有三個譯本。
華嚴宗的基本思想:(一)法界觀。(二)十玄門。(三)六相圓融。

第77集-中國哲學史分論(70)禪宗(三)

列印 列印

禪宗是以無念為宗,無念是在無相的基礎上,不動任何念頭,停止理性的思維活動。禪宗強調,心外無境,境外無心,看似主客觀並重,好像是二元論,其實它是以心外無境,否定外在世界為主,然後再提境外無心,這裡的境已被前面一句話否定了。
禪宗認為差別性,是人主觀的心造成的,一切的思維活動,即念,只能導致邪見和塵勞妄想。
無住是由無相、無念綜合出來的概念。禪宗主張,絕對不容許意念定住在某一點上,甚至連空和虛妄的概念都不應該有。

第72集-中國哲學史分論(65)法相宗(三)

列印 列印

法相宗對於認識主體和客體的四分法,其實繼承自印度護法派。
在認識論上,法相宗製造了種子理論和現形理論,目的在進一步論證「識」本體的結構和層次。種子理論把種子做為解釋世上一切精神現象和自然現象的起源和變化原因。現形即經過前面七個識顯現一切現象的本身。種子和現形存在三個關係: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相互轉化。
本集後半段講解法相宗得道成佛的必經道路「轉識成智」,這是法相宗認識論上的終極目標。

第76集-中國哲學史分論(69)禪宗(二)

列印 列印

禪宗到六祖以後分裂為兩派,又分五宗,但只有臨濟宗至今不衰。
禪宗六祖慧能堅持主觀唯心論,強調主體性的真悟。弘忍也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慧能和神秀的不同在於主觀唯心論和客觀唯心論的交鋒。禪宗最重要的概念是「見性成佛」,慧能所說的「性」,是自己之性,即主體自由或純粹主體性。

第71集-中國哲學史分論(64)法相宗(二)

列印 列印

本集前半段介紹法相宗的「五位百法」。五位前四位是有為法,第五位是無為法,用有為與無為對立的目的在於,論證主觀世界的真實存在和客觀物質世界的虛幻。五位百法最終要證明的是「真如無為」的境界,真如是佛教最高真理的同義詞,是一種言語道斷不可思議的境界。
後半段介紹法相宗的「八識」。

第75集-中國哲學史分論(68)禪宗(一)

列印 列印

禪宗與華嚴宗對宋理學的影響較深。華嚴宗盛行了三、四十年,禪宗則從盛唐到中唐,再到北宋、晉朝都非常流行。
禪在梵語裡即禪那之意,也就是思維修、靜慮或禪定,主要的修養方法是用思悟佛教的真理,靜息人的念慮。
禪的觀念不是禪宗獨有,而是佛教各宗派共同奉行的修行法門。禪宗的思想主要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因此又稱心宗或佛心宗。
禪宗的傳承:達磨、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實際上慧能才是中國禪宗的開創者,在他的時代,禪宗分裂成南北兩派,北派以神秀師父為主,南派以慧能師父為主。兩派對於悟的表達不同,神秀主張漸悟,慧能主張頓悟。

第70集-中國哲學史分論(63)法相宗(一)

列印 列印

法相宗屬於唯識學的體系,是繼天台宗之後,在唐代初年成立的佛教教派,實際創始人是玄奘及其弟子窺基大師。之所以稱「法相宗」是因為這個宗派著重於分析、研究諸法性相,分析的結果即萬法唯識,因此又稱「唯識宗」。窺基大師曾住過長安的大慈恩寺,有慈恩大師之稱,因此法相宗又稱為「慈恩宗」。
法相宗和其他的佛教宗派一樣,根本否認客觀世界的存在,認為一切都是人的心識所現,但是強調先辨識物質世界,以論證這些現象的非真實性。在唐代的佛教宗派中,法相宗是受到印度原有思想影響最大的一支,不太能推陳出新,也不具濃厚的中國化色彩,這主要跟玄奘的宗教活動和宗教思想分不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