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教會活動 真理新聞 心靈加油 學習課程 主日講道

第91集-中國哲學史分論(84)宋明理學:明代時期

列印 列印

明代理學的消長興衰,基本上可用兩兩位皇帝做為分界,分為三個時期,兩位皇帝分別是成化和隆慶。學術思想大致是沿著宋代的思想發展,中心問題也大致依著宋儒所談論的繼續延伸。
明代理學比宋代的精微且單純,初期以傳遞朱熹的學說,做為主要核心,中期時王陽明更發展出致良知的宗旨,晚期針對王學末流帶來的弊端,而有了朱王調和理論,和尊朱抑王思想產生。
明初的學風恪守程朱之學,尊儒敬老。
明代中期是理學發展最興盛的階段,學者多,為學宗旨亦不盡相同,以王陽明悟得致良知為分界,可分為上下兩個時期,前半期是王陽明思想的初期,朱熹思想猶然存在,朱學盛於王學;後半期王陽明奠定了思想脈絡,他弟子眾多,遍佈天下。

第90集-中國哲學史分論(83)葉適

列印 列印

葉適是永嘉學派的集大成者。
他在政治上與主和派對立,思想上屬於實用系統。
在本體論方面,他反對老子關於道的說法。他認為道存在於具體的氣和物之中,必須要分析具體的氣和物,才能掌抽象的原理原則,所以道不能離開氣物而獨存。在知識的角度,他注重耳目之觀的感性認識,同時也注重思想言說的理性認識。
在倫理道德思想方面,葉適認為人生根本是動的,反對人性為靜。

第85集-中國哲學史分論(78)程頤

列印 列印

道學的中心思想是理,所以道學又稱為理學。
就本體論的角度來看,程頤把理做為最高的範疇,他認為有客觀事物的存在,但是客觀事物的存在有其所以然,而所以然的原因就稱為理,這個理無所不在,萬事萬物都有其理。在根本上萬物只有一個理,因為天下只有一個理。程頤對於事物的把握,也是認為事物都是兩兩相對,沒有單獨存在的。
程頤認為天人本無二,所謂的道、天、心、性、命,都是同一回事,只是一個理。天理存在人性中,只要了解心性就了解天理,天人之間本來就是一貫的,不能區分的。但人心和道心是有區別的,一面有私欲一面有天理,所以要滅私欲、彰天理,這就涉及修養。他承認外界對人的影響,卻也強調內省修持的作用,只有堅持道心,讓道心當家作主,以道心為尺度,就不會受外界事物攪亂,久而久之,道心自然大放光明。
程頤的「格物窮理」影響朱熹非常深遠,他主張人要從事物當中去理會天理,但是在格物時更要注重內省的功夫,從主觀經驗達到超經驗的自由。
在人性論方面,程頤完全發揮程顥的論點,承認人性包含兩個角度,即理性和氣質之性。

第89集-中國哲學史分論(82)陳亮

列印 列印

陳亮和葉適從事功的角度談問題,在中國哲學發展上,相當特殊。
陳亮並無專門的哲學著作,他主要的思想理論都比較傾向於政治理論,他提出很多觀念,當時的儒者都沒有言及。他在學術思想史上,是異軍突起的代表性人物。
陳亮的思想傾向實用主義,從歷史的研究中,發掘有助於改革的理論。他主張,「用」才是衡量一切的標準,也才是改變局面的新思維。他所謂的「用」就是實踐。他從不諱言自己是功利主義者,而且大談事功。

第84集-中國哲學史分論(77)程顥

列印 列印

北宋道學的奠基者為二程子,即程顥及弟弟程頤。宋神宗變法時,程顥最先提出異論,他根據傳統制度、倫理道德、法律,上書指責新政。
程顥的宇宙論主張,天是常存的,承認客觀世界的永恆性和道的自然規律。他認為,道和氣是不同的,氣是物質性的,道則不受空間影響。理和道意義相同,無始無終,都代表萬物的主宰性。他提出很重要的「天人一本」思想,指出,天人本無二,不必言合,透過識仁和定性的功夫,就可渾然與物同體。心、性、道、理具有同一概念,天人一本,本之於仁,由於人性本來就是仁,無內外,才可透過內在修養體悟到仁。
二程子奠定的宋明理學,對於中國過去傳承的政治、社會發展過程,比較具有完整的哲學概念,因此對中國後來的宋明理學發展,具有相當影響。二程的影響主要顯現於朱熹,而理學在朱熹的發揮之下,終究成為官方的正統哲學。

第88集-中國哲學史分論(81)陸九淵

列印 列印

朱熹為了格物致知,會通過博覽的方法,涉獵當時許多的知識部門,包括自然科學的知識等等,這一點對後代有相當影響。
朱熹的學問存在著一些問題,譬如:當極物窮理時,心是根據什麼標準判定道德經驗的是非對錯?
陸九淵整個的生命是元氣流形,他的學問沒有發展軌跡,也沒有特別系統,對後來研究思想史的人相當不方便,但他無疑是典型的新學家。陸九淵會把佛學中某些禪宗的思想,跟儒家的思想,結合起來,他很重要的觀念是「復其本心」,只有在本心上通天地洽人情,就足以決定是非,融合宇宙,那就是「心即是理」。
陸九淵直接把心當做事件的本體,另外,就事件唯一真實存有的「我」而言,就是心。所以他不贊成人除了感覺之外,還有客觀實在東西的存在,一切客體都存在人心之中。
在道德修養方面,陸九淵提出了「存心去欲」的說法,主張養心莫過於寡欲,他把良心和物欲看做對立。

第83集-中國哲學史分論(76)王安石

列印 列印

王安石大部分作品都在新舊黨爭中銷毀逸失,唯一留下的是「王臨川先生集」「臨川集拾遺」等。
他的變法雖然失敗,但從世界歷史來看,他卻被譽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這與他的生活環境和生命歷練有關。從政治角度看,王安石是從基層的位置,反對富賈豪商集團,他推動的新法,主要目的是阻止富賈豪商壟斷及操縱物資及物價;青苗法則是設法去除豪門貴族和地主的高利貸惡習。在學術思想上,他提出的新學,其實是為政治服務,做為他新法的理論根據。
王安石的本體論和世界觀,認為天地萬物皆由五行的變化所生成,金水木火土不斷運動、發展、變化。
知識或認識的角度來看,王安石提出感覺的重要性,用以解釋感覺和認識的關係,他主張,用視與聽當做思的源泉,因此獲得廣博的知識是很重要的。
王安石人性論的重點是,肯定人的形體為有生之本,精神勝於形;善惡只是生於情和習,性不可用善惡論說。他特別重視「習」,即後天的學習。

第87集-中國哲學史分論(80)朱熹

列印 列印

朱熹認為理是第一性,是物質世界存在的根源,天地萬物以至於君臣父子,都有理存在。理的本身是絕對不變的,先於事物而存在,而且也是事物存在的根據和基礎。理是一直處在動靜的循環之中,在不斷的運動當中,理發生了分裂,經過分化運動,理就轉化為自身的對立物。換言之,朱熹的理具有創造意義。
人性論方面,朱熹認為,人所秉賦的天理產生的叫天命之性,或稱道心;人所秉賦的氣質,產生人的氣質之性,又稱人欲或人心。朱熹認為,氣質之性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如果不以天命之性來主宰,人就會違反倫理道德,所以朱熹主張用天理克服人欲,用道心主宰人心。朱熹的功夫修養論落在心上面,他要求我們平日要涵養自己的心,照鑑普遍的太極之理;當生命之情湧現時,就能明察是非,使得行為表現,恰當合理。

第82集-中國哲學史分論(75)張載(二)

列印 列印

張載認為,有形象的事物都是兩兩存在,不是孤立而生,互為虛實,互為終始。他從根本上,不贊成宇宙間有個最高的主宰,也不相信世俗中的鬼神。
談到人性論,張載主張,天地的至善之性是氣所固有的,是最根本的,是萬物所共有的來源,至於有善與不善的器質之氣,是後天的,是每個個體所私自擁有的。實際上,張載所謂的天地之性和器質之性,都是先驗的。
性與天道不見乎小大之別,而所謂的天地之性躍居一切之上,與天道合而為一。
認識論方面,感性認識是重要的,雖不能全然了解,但人都需要。他又提出一個天德良知的概念,與天地之性是連接在一起的。
張載的社會哲學和政治哲學角度對後世影響重大,他做學問講究致用,所以非常重視自然科學,對於天文、井田、兵法等,沒有不學的。

第86集-中國哲學史分論(79)二程子異同比較

列印 列印

程頤主張天人本無二,天之道就是人之道,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都是理。人類社會之所以有君臣父子關係,也是因為這個理,因為天命,同時他也用尺度來衡量一切,程頤拿這個尺度來反對佛家,他非常反對佛家出家的觀念,他也把這個尺度推廣應用到自然界鳥獸蟲魚之中。他的思想有利於儒家倫理道德規範的推動。
二程子雖為兩兄弟,但生命氣質非常不同。程顥從容和煦,知性過人,容易在心學方面有所體會,他是內在的。程頤方嚴端謹,勵學不懈,容易向外索求,對性理有更多分析。
從張載以後,宋明理學的發展,有了分流,其中,二程子影響非常大。程顥繼承宋初的學風,非常重視易傳中庸的天道觀,以仁心做為天道落實的基礎,反過來用他體會到的仁心去規範天理的內容,最後得到結論,心和天是一,他的學問是反躬自求,驗證人心。程頤重視考察外在,以分解的思路解釋人心,把人的具體生命分解為價值所依據的性,和非價值生命現象的才和情。

第81集-中國哲學史分論(74)張載(一)

列印 列印

如果說周敦頤是瀟灑出塵的,張載的氣質傾向於剛毅篤實。
張載反對以理為萬物之本源,他強調的是氣的概念,有人說張載是集氣論之大成者。他認為,氣的本體是永恆的,氣的聚散倏忽不定,它的形態是暫時的;氣是出於虛而又入於虛。張載的太虛就是代表最高的實體,有與無都是氣的聚散。他的思想發展是辯證分解的,他批評佛家的恍忽夢幻和道家的有生於無,都不能真正把握儒家的天道性命。張載說,不知道選擇確實的方法,去找尋天道性命之理,最後將淪為得鄙辭與淫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