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集-孟子盡心篇下第三十~三十二章:仁義不歸己有 詳細內容 作者 管理員 分類: 東西經典對著看 發佈: 25 四月 2019 點擊數: 145 列印 盡量發揮「無害人,無穿窬之心」就有用不完的仁心,和作不盡的義行。孟子如此以消極口吻談仁義,從聖經的觀點說很有深度:仁與義是天主種在人心中,人可以取用,應該發揮,可是不可歸為己有,因為最後必須歸給至仁至義的天主。
第191集-孟子盡心篇下第廿四~廿九章:真理教人自由 詳細內容 作者 管理員 分類: 東西經典對著看 發佈: 25 四月 2019 點擊數: 141 列印 默子講兼愛,楊子主為我,都走不通,才回歸儒的中庸之道。儒家離聖經啟示最近。既已歸來了,就不要綁手綁腳,因為「真理教人自由。」
第186集-孟子盡心篇上第四十三~四十六章:愛從身邊作起 詳細內容 作者 管理員 分類: 東西經典對著看 發佈: 25 四月 2019 點擊數: 165 列印 是智也好,是仁也好,常該注意先需要知道什麼,愛要從哪裡愛起。像堯舜那樣的聖王,也不是知道所有的事,而是從不能不知道的事開始。愛也是從身邊作起,而不是泛泛不著邊際地愛人。求智求愛,的確是最大最難的學問。天主教徒,除了自己努力以赴外,還不斷祈求天主聖神的光照和帶領。
第190集-孟子盡心篇下第十九~廿三章:批判的標準 詳細內容 作者 管理員 分類: 東西經典對著看 發佈: 25 四月 2019 點擊數: 138 列印 給別人下判斷,年月的長久,時代的脈絡,及個人周圍的種種因素都得加以考量。孔子作春秋,孟子論古今,都能把握適當的尺寸,確實是儒家文化的一大特色。如果再加上耶穌所啟示的「談生死」,就可給整個人生及來世一個交代了。耶穌就是這樣解釋了舊約聖經。
第185集-孟子盡心篇上第三十八~四十二章:以身殉道 詳細內容 作者 管理員 分類: 東西經典對著看 發佈: 25 四月 2019 點擊數: 148 列印 孟子的這三句話,按照天主教自古迄今一直重視的「以身殉道」來懂,可以把「殉」字用同一個意義來解讀,就是犧牲和奉獻的意思。「天下有道,以道殉身」是說天下太平時,選擇誓發絕財、絕色、絕意三願的修道生活。「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意味教會受迫害時,可犧牲自身的性命以堅守聖道,加入千千萬萬忠貞殉道者的行列。
第189集-孟子盡心篇下第十三~十八章:人走人的路 詳細內容 作者 管理員 分類: 東西經典對著看 發佈: 25 四月 2019 點擊數: 156 列印 天給人的本性是仁,人走行仁的路,就是人的道。天主造人與造飛禽走獸不同,人跟人(=仁)交往,跟動物彼此交往也不同,人的確有自己的路(道)要走。這是舊約關於人的啟示。不過新約進一步說,人靠自己走不完「仁道」的路,必須有耶穌的神(聖神)的推動和鼓舞,人才能走完這條路,回到天父之家。
第184集-孟子盡心篇上第三十三~三十七章:居使之然 詳細內容 作者 管理員 分類: 東西經典對著看 發佈: 25 四月 2019 點擊數: 138 列印 孟子嘆說王子氣宇與人不同,是「居使之然也」,這個居不僅指宮室,也指四周的人及所造成的氣氛。就是俗話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天主公教會有許多不同的男女修會,成員們表現出不一樣的氣概,都是受到團體生活的影響所致。人究竟是社會動物,善惡習慣都互相學習,彼此傳遞。
第188集-孟子盡心篇下第五~十二章:正己正人 詳細內容 作者 管理員 分類: 東西經典對著看 發佈: 25 四月 2019 點擊數: 160 列印 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於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於妻子。」無論是行己用人,都必須先正己,才能正人,這是儒家的基本大道。耶穌的教導也如此:「你先應清潔杯內,好叫杯外也清潔。」「先從你眼中取出大樑,然後你才看得清楚,取出你兄弟眼中的木屑。」
第183集-孟子盡心篇上第廿六~三十二章:最大的先知 詳細內容 作者 管理員 分類: 東西經典對著看 發佈: 25 四月 2019 點擊數: 140 列印 假仁假義施行久了,迷途忘返,在民間造成假像,使人真假不分,是非不明。這種事在以色列和中國歷史裡都發生過。一定要有先知出來,予以糾正。最大的先知是默西亞,耶穌基督。他的確降生來到世上為救人類出水火。
第187集-孟子盡心篇下第一~四章:不再有戰爭 詳細內容 作者 管理員 分類: 東西經典對著看 發佈: 25 四月 2019 點擊數: 132 列印 周武王雖然帶領大軍,卻是為了除暴安民,不是為與民為敵的。他的真正武器是仁和正義,先正己,後正人,用不著戰爭。聖經中默西亞時代的遠景就是:「眾人都把刀劍鑄成鋤頭,將槍矛製成鐮刀;民族與民族不再持刀相向,人也不再學習戰鬥。」
第182集-孟子盡心上第廿一~廿五章:一切反映上主 詳細內容 作者 管理員 分類: 東西經典對著看 發佈: 25 四月 2019 點擊數: 141 列印 高山,大海,聖人之門,三者互相輝映。海有大浪,高處的日月普照萬物,水則灌滿坑地後才續往下流。大自然的一切都反映在孔子,聖人,君子身上:君子志於道,不內斂外顯,不足自立立人。上主的名在普世何其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