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集-論語顏淵篇第一~五章:走行仁的路 詳細內容 作者 管理員 分類: 東西經典對著看 發佈: 25 四月 2019 點擊數: 77 列印 出門,使民,做官,做人,都是行仁的路。耶穌說他來到世上,不是為受人服事,而是為服事人,並交出自己的性命為大眾做贖價。這是何等的仁!孔子的基本觀點,就是行仁的人不輕易說話,卻敏於實踐。其實,這也是聖經的觀點:「實在,我們眾人都犯許多過失;誰若在言語上不犯過失,他便是個完人,也必能控制全身。」
第81集-論語先進篇第二十六章(2):入世中的瀟灑自在 詳細內容 作者 管理員 分類: 東西經典對著看 發佈: 25 四月 2019 點擊數: 85 列印 工作不是人生的目標,而只是一個過程,將來到達目的地後的休息,才是人生目標。在以後聖經所描述的天人交往中,這一休息表達在慶祝中,在共融中,在歌舞歡唱中。耶路撒冷的聖殿,千年之久,每年每月,每日,生動活潑地表達了這一意趣,這一情懷。放逐巴比倫的半個世紀,沒有聖殿,沒有祭祀,充軍的猶太人,在放逐各地,建立了會堂制度,每個安息日大家聚在會堂裡讀經,講道,祈禱。今天世界各地基督徒的禮拜,事實上是繼承了這一猶太人的傳統,也保存了安息與休息的深意:不是工作,不是賺錢,而是慶祝、共融、瀟灑自在。
第76集-論語先進篇第七~十一章:天命與人意 詳細內容 作者 管理員 分類: 東西經典對著看 發佈: 25 四月 2019 點擊數: 76 列印 天命與人意相違時,孔子無可奈何,只能感嘆。這種情緒的背後,仍是深刻的信仰,即使不了解天命,也安心接受。孔子只在深感人力無可為時才呼天,如受到生命的威脅時曾說:「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或在此因愛徒的逝世。耶穌面對死亡則呼天父:「現在我心神煩亂,我可說什麼呢?我說:父啊!救我脫離這時辰吧!」
第80集-論語先進篇第二十六章(1):各自的抱負 詳細內容 作者 管理員 分類: 東西經典對著看 發佈: 25 四月 2019 點擊數: 77 列印 一場師生團聚的對話在此結束。主動全來自夫子,是他說不要以年齡的差距為意,不必拘謹,各人說說自己的抱負好了。四位門生都很坦誠,所作的答覆完全合乎每人的性格和天賦。
第75集-論語先進篇第一~六章:謹言慎行 詳細內容 作者 管理員 分類: 東西經典對著看 發佈: 25 四月 2019 點擊數: 71 列印 發言有錯,比磨掉白玉上的瑕疵還要困難。這表示南容這個人,謹言慎行,可保安樂;所以孔子把姪女嫁給他。耶穌的老表雅各說過:「誰在言語上不犯錯,他便是個完人。」又說:「船隻雖大,又被大風吹,小小的舵卻會隨掌舵者的意思往前轉動。舌頭也是這樣。」
第79集-論語先進篇第二十三~二十五章:學習的重要 詳細內容 作者 管理員 分類: 東西經典對著看 發佈: 25 四月 2019 點擊數: 70 列印 為學本來不限於讀書,但是不讀書或讀書未成,就投入實際政事,所學的不僅有限,而且可能會付出不少錯誤的代價。耶穌三年奔波講道,到處行善,餘下的三十三年隱居納匝肋小鎮,操作一般匠人的生活,在家事上跟母親學,在行業上跟義父學。當然也跟父母上聖殿朝聖,唱聖詠,在家也一起讀經,祈禱。也就是說過了三十三年的學習生活。
第74集-論語鄉黨篇:重要的是人 詳細內容 作者 管理員 分類: 東西經典對著看 發佈: 25 四月 2019 點擊數: 78 列印 馬棚燒了,孔子從朝廷回家,問說:「有人受傷了嗎?」沒有問到馬。小故事,大道理。一方面,寫故事的人看準了孔子的價值觀:重要的是人,不是物,包括可愛的或人所倚重的動物。另一方面,孔子像聖經到處所說的一樣,常把人放在一切受造物之上,那怕是馬,是牛,或是其他任何寵物。
第78集-論語先進篇第十七~二十二章:唯天主是善 詳細內容 作者 管理員 分類: 東西經典對著看 發佈: 25 四月 2019 點擊數: 70 列印 孔子說:「他不會隨俗從眾,但是修養也還沒有抵達最高境界。」為達此境界,須從自我要求到兼善天下,必要時還可犧牲生命。善人未必知仁,光是行善仍有不足。孔子的這兩句話幫助人了解耶穌所問的「你為什麼稱我善?除了天主外,沒有誰是善的。」
第73集-論語子罕篇第二十五~三十一章:無用的僕人 詳細內容 作者 管理員 分類: 東西經典對著看 發佈: 25 四月 2019 點擊數: 68 列印 孔子對子路的認識很深,就像耶穌認識伯多祿一樣。子路聽到夫子的讚賞,很高興,把詩經的那兩句話「不嫉妒,不貪求,怎麼會不好?」一直傳誦著。孔子卻加以節制說:這是人該走的路呀,有什麼足以自誇的呢?正如耶穌也說過:你們作完了一切所吩咐的,要說「我們是無用的僕人,所做的本是我們該做的。」」
第77集-論語先進篇第十二~十六章:向中間修正 詳細內容 作者 管理員 分類: 東西經典對著看 發佈: 25 四月 2019 點擊數: 73 列印 人個性有過與不及,都需要向中間修正。有時一生受制於性格而莫可奈何。耶穌把人的性格比做銀錢:五千、三千、一千。不看賺的多少,只看賺沒有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