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教會活動 真理新聞 心靈加油 學習課程 主日講道

第138集-天主的救恩在麻瘋村實現

列印 列印

走進三、四十年沒人搭理的麻瘋村,看見生活在骯髒環境中的麻瘋病患,杜金換修女忍不住掉下淚來,她在心裡說:「我們來得太晚了,沒有及早發現你們在這裡。」然而天主的救恩在這裡實現了,杜修女領導的聖家會修女,進駐村子,陪伴、關懷、照顧病患,朝夕相處在一起,她們年紀雖輕,卻學會一再超越,服務病患猶如服務耶穌基督。至今,修女們沒有一個因為害怕而離開的。

杜金換修女,輔大義大利文系主任,聖家會總會長。

第137集-化淚水成文學的珍珠

列印 列印

「明月裝飾你的窗子」「打開窗子讓新鮮的空氣進來」,張秀亞說,她的寫作是為這兩名句言再加一些詮釋。她一生寫過八十幾本書,包括散文、詩、小說、雜文、小品、方塊和翻譯等,她特別鍾愛散文,因為散文需要精心刻意琢磨完美 ,是一種自如隨意的表達。她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她把感情放進了作品裡。

吳偉特,台大教授。

第132集-助禱團陪伴亡者安寧上路

列印 列印

佛教有助唸團,天主教也有了第一個助禱團,為亡者服務,願其早升天國,同時也安慰家屬。助禱團首先用歌聲安定家屬心靈,之後再唸經和祈禱,整個過程下來約需要一個小時。助禱團創始團長孫家寧起初不習慣,見到亡者,心裡有點害怕,但助禱完畢,發覺亡者的面容變得安詳,逐漸的,願意全心投入。現任團長吳長榮覺得在助禱時,雖然貼近死亡,卻看見信仰帶來的希望。

孫家寧,天主教台北教區第四總鐸區安寧助禱團創始人。 吳長榮,天主教台北教區第四總鐸區安寧助禱團團長。

第136集-白鴿般的作家張秀亞

列印 列印

作家張秀亞的文字充滿音韻之美,文章富於哲思。台大教授吳偉特第一次讀張秀亞的「小白鴿」,就深深被吸引;第一次見到張秀亞,他點點頭,打個招呼說:「伯母,您好。」第一次聽說這位同學的母親就是張秀亞,他的欣喜簡直無法言喻。後來有機會借宿作家的家,吳偉特發現,張秀亞每天除了寫作、看聖經以外,還會獨處默想,當她體驗到週遭美好的事物之餘,總是發出內心的關懷和感恩。

吳偉特,台大教授。

第131集-把耶穌的榜樣帶到泰北

列印 列印

泰北的孩子懂得讀書的好處,但好不容易讀到書,過沒多久就因必須照顧弟妹或分擔家計,而輟學或不再升學。貧窮是泰北孩子無法受教育的主因,家徒四壁,全家人只有一張席子,廚房裡黑乎乎的鍋子裡,只有飯,沒有菜可配,小孩子的眼神寫滿了渴望。范雲華老師決定在滿星疊住下來,設立育幼院,並示範自力更生的模式,引導居民滿足自己的溫飽,下一步則是要向他們彰顯信仰的快樂。

范雲華,天主教台灣明愛會泰北文教組志工團前團長。

第135集-天主教如何推動和平文化?

列印 列印

天主教國際教育協會在拉丁美洲推動教育非常成功,今年在斯里藍卡召開大會,主題是和平文化。教宗也曾經說過,和平是可能的,但要教育配合。與會人士強調,全球需要聯繫合作,以創造和平,而家庭中若沒有和平,國家就沒有和平。一個人一生的和平教育,家庭。、學校組織和宗教,都可發揮作用。在今年的大會中,提出推動教育的三大方向:(一)「教育為了和平」,教人處理衝突;(二)「關於和平的教育」,在學校開設和平哲學、和平思想和兩國的交談技巧 ;(三)「在和平內的教育」,教導人如何用尊重的態度,創造和平的氣氛。每一位基督徒都可以有所貢獻,即使只能做一點,不成也沒有關係,我們盡自己的本份,其他的交給耶穌去完成。

雷敦龢神父,耶穌會士。

第130集-無條件地持續幫助泰北

列印 列印

泰北九十多個村莊,每個村莊都有中文學校。早年受限於政策,學生都得躲躲藏藏學中文,辦校很辛苦,再加上經費不足,學生繳不起學費,學校付不出薪水,老師為了生活,只有出外打工,教室不得關門。台灣明愛會陸續發起「認養老師薪水」及「認養小朋友學費」等活動,改善了當地的教育狀況。接著又召募志工,到當地去培訓老師,這些志工自掏腰包、奉獻時間,還帶許多物資前往。天主教會機構持續地、無條件地視當地需要伸出援手,令泰北人印象深刻。

范雲華,天主教台灣明愛會泰北文教組志工團前團長。

第134集-雷神父看斯里藍卡

列印 列印

斯里藍卡大部分人信仰佛教,佛牙保留在當地,其次是印度教,天主教徒佔百分之六。葡萄牙人最早把天主教帶到斯里藍卡,特別是海邊地區。北部和東部居住著來自印度的坦米爾人,他們使用不同的語言,受到官方和民間的歧視,於是決定反抗,斯里藍卡的內戰爆發。剛自斯里藍上開會返台的雷敦龢神父說,其實兩個族群之間沒有仇恨,首都可倫坡的斯里藍卡人和坦米爾人,多能和平相處,有人說,紛爭的背後可能藏有政治動機。

雷敦龢神父,耶穌會士。

第129集-多采多姿台灣原住民

列印 列印

台灣原住民有十二族,每一族群的特色、服裝、習俗、文化、祭典都不同。泰雅族的祖靈祭,在日據時代中斷,後來在一位天主教神父的協助下尋根恢復;布農族出沒於高海拔區,擅長狩獵,自古年輕男子都要「受競物天擇」的訓練;達悟族保存的文化比較多,是台灣唯一的海洋民族,在蘭嶼有世界級稀有的保育類動植物;魯凱族人雙手靈巧,多才多藝;排灣族的傳統工藝包括木雕、百步蛇陶甕、琉璃珠等,自然流露藝術風潮;阿美族的豐年祭,是平地人熟悉的豪華慶典;卑南族很有部落意識,在一位瑞士神父領導下,漸漸恢復傳統文化。

韋薇修女,新事社會服務中心主任。

第133集-音樂洗滌哀傷的靈魂

列印 列印

聖奧斯定說,歌聲是加倍的祈禱,天主教的助禱團以歌聲為主,送臨終者早登天國,也為哀傷的家屬洗滌靈魂。究竟死亡是喜悅還是哀傷?吳長榮回憶母親去世後的一兩年,他常在彌撒中懷念母親,當他聽到聖樂時,深切地覺得,母親現在在天堂了,與諸聖在一起,享受不同的生命形式,這個時候,悲痛就消失了。基督徒追求永生,如果沒有死亡,何來永生?一個人要真正面對死亡,才知道如何活得有意義,助禱團員在過程中體會到善生善死。

孫家寧,天主教台北教區第四總鐸區安寧助禱團創始人。 吳長榮,天主教台北教區第四總鐸區安寧助禱團團長。

第128集-向原住民學習善良

列印 列印

原住民的生活習俗、思考邏輯與一般平地人大大地不同,而原住民之間,又各自不相同。原住民非常天真,並有獨特的幽默,他們非常真誠地待人,不太看重名利,也不太防衛別人,但是他們的善良往往成為被利用的弱點。平地人有機會不妨向原住民學習,把內在最深的、對人的善意,再度啟發出來。

韋薇修女,新事社會服務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