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教會活動 真理新聞 心靈加油 學習課程 主日講道

第60集-莫貪求捷徑

列印 列印

我們大多數人不也是喜歡走捷徑的嗎?心裡很想得到什麼,卻希望在談笑之中成就,或者在短期間之內精進,我們盡打著如意算盤,不肯老老實實地去努力,當然無法一點一點地累積。希望自己能表現得有聲有色,可是大部分時間都在空想,不檢討自己的決心、意志和紀律是否有待加強,不從自己的缺點著手,只是悶著頭幻想自己能發光發熱。這樣的想法真是本末倒置。

★勵志口訣:不要只是羨慕別人,要努力摘取自己的星星。

第59集-不要白白受折磨

列印 列印

身體有難,人的心情真是千糾百結,不能再像以前一般正常活動,要不是把自己歸為失敗者之列,就是怨恨、不滿或自憐無奈。在療癒的過程中,恨不得早日康復,完全回到沒生病之前的狀態。其實我們大可懷著感激的心情看待身體的病痛,唯有感激,容易謙虛;因為謙虛,才能靜靜地傾聽身體和老天要傳達給我們的訊息。

★勵志口訣:抱著感恩的心,才能擷取心靈轉化。

第54集-只看你有沒有決心

列印 列印

主持人問他:「你每一次轉換跑道,接下新工作,有沒有想過萬一這個工作做不好怎麼辦?」他的回答很棒,他說:「我從來沒有想過萬一做不好怎麼辦,我只是盡心盡力去做好。」他不先急著擔心自己的能力,只用堅強的決心踏出第一步,接下來想辦法解決迎面而來的種種問題。

★勵志口訣:只要有決心,其他不足的條件,都可以找到彌補或替代的方案。

第58集-因為軟弱所以要努力

列印 列印

我們為追求真理而追隨基督,照理應時時處處謙恭地觀察和體會,以感受到真理的啟發和點撥。但是我們大部分時候抱著批判的態度,這個神父道理講得好,那個神父口才不行;這座教堂座位太擠,那位教友做人太霸道。

★勵志口訣:靠著真理,我們清淨內心,活出喜悅。

第53集-二十四小時都在修行

列印 列印

很多人不明白,以為要談修行,要談信仰,就要跑到教堂裡、廟宇裡,在教堂裡祈禱,在廟宇裡磕頭,很多人認為這個叫修行、叫信仰,否則就不是。照這個樣子做下來,往往是離開了教堂或廟宇,就跟信仰無關了,或者身體在做符合信仰的事,心念在別的事情上轉;還有心念上雖然認識了信仰的要點,身體卻不去做,完全忽略了信仰所要求的整體性,包括身心靈整體,以及時間空間的整體,不能有一絲一毫的空檔。

★喜樂叮嚀:隨時隨地修正自己的行為。

第57集-什麼都留下了

列印 列印

時間分秒不停地流動、前行,我們在這個世界的旅程,五光十色,繽紛多樣。然而這些到最後通通帶不走,所有的一切都將從指尖滑漏,明明知道如此,我們為什麼還花費一輩子的寶貴生命,想要去獲取那些帶不走的呢?我們為什麼不去尋找可以帶得走的呢?

★喜樂叮嚀:為靈魂打造圓滿的居處,難道不比為身體打造奢華安逸的居處重要嗎?

第52集-心態決定際遇

列印 列印

有一句話說:「我們創造我們自己的實相」,這話說得白一點就是,我們的心態決定我們的際遇。同樣遭到挫敗或困厄,那些以積極態度繼續學習的人,生活滿意度會愈來愈高;相反的,那些怨天尤人或是坐以待斃型的人,會覺得自己愈來愈不順。把生命當課程來學習的人,一直在進步,一直在成長;把生命當苦難來承受或煎熬的人,始終跳不出落寞。


★勵志口訣:心態改變了,日子就再也不一樣了。

第56集-施與受都有福

列印 列印

老太太堅持只施不受,只付出心意卻不接納別人的好意,無形之中破壞了人際的良性循環,也阻塞了別人流向她的豐沛祝福。曾經聽到一句話說:「乞丐也有尊嚴。」有時候,施與受牽動的是人的基本尊嚴,一個只施不受的人,會強迫別人處於永遠接受的地位,這不是剝奪了別人的機會,不讓別人也享有付出的尊嚴和付出的快樂嗎?

★喜樂叮嚀:享受付出,也大方接受。

第51集-心不想事也成

列印 列印

年輕的教友怯生生地問道:「修女,心不想事卻成,如果是好事也就罷了,如果是糟糕的事,那不就成了意外?」修女笑了起來,對著那位年輕教友說:「沒錯,你講到重點了,人生中充滿了很多的意外,有的意外我們很滿意,會再三感謝天主,可是有些意外,令我們覺得痛苦,我們便一再質問天主,為什麼讓這樣的事發生。我們為什麼要厚此薄彼呢?我們為什麼不能把痛苦的意外,同樣也看成天主的旨意呢?」



★勵志口訣:不加批判地迎接各種遭遇,因為天主給的都是好的。

第55集-心靈純淨的人容易看見天主

列印 列印

母親覺得整個過程好像一場夢似的,冥冥中似乎有個導演,事先清空了場地,準備上演這幕戲。事後母親告訴我,如果她真的跌倒了,怎麼可能跌得那麼優雅?又怎麼可能毫髮無傷,衣服既不髒也沒破?平日她如果坐在地面,憑自己的腿勁絕不可能站得起來,那天居然像年輕人般矯捷地起身。而那位婦女也很奇妙,一秒終就能平空蒸發。

★喜樂叮嚀:隨時空出心房,擦亮心靈之眼,才不會錯過天主的訊息。

第50集-沈淪在習性的鐐銬中

列印 列印

現代人常常把一句話掛在嘴邊,那就是「傾聽內在的聲音」,但是,我不免懷疑,當我們在聽自己內在的聲音時,有沒有可能是用習性的角度在傾聽呢?如果我們一向使用「對待」與「分別」的態度處理人情世事,我們自然地會用「對待」與「分別」的耳朵選擇我們內心的波動;如果我們以情識的基礎理解身體中的感受,我們必然會在瞥見內心湧動的剎那,攀附上無理可循的迷障紗霧。


★喜樂叮嚀:偶爾該去闖一闖自己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