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天主教徒和基督教徒2008年9月20日在台灣中部南投縣埔里鎮紀念九二一大地震九週年,共同見證紙教堂啟用儀式,紙教堂曾經在日本地震後發揮社區重建作用。經過三年中日團隊的努力,紙教堂從日本渡海,重現埔里。在祝福儀式中,天主教台灣地區主教團主席洪山川以聖水灑淨,基督教長老會牧師們一同祝禱,為地震中心的人們點起希望的明燈。
坂茂建築師說,他是個人道主義者,什麼地方有災難,他就前往,用他的紙管建築技術,迅速地替難民蓋好房子。當年他抵達鷹取地震災區時,是非常感動的,他看到教友露天望彌撒,很多義工以教會做為基地,做救援工作,這給他很大的啟發,他自問:「建築師能做什麼?如何以最快速的方式,讓當地人有個公共空間可以用?」剛開始他向神父提出蓋紙教堂的建議時,神父並未立刻答應,因為一般人的房子都還沒有蓋起來,怎麼能蓋新的教堂?但是當地所有的房子都燒光了,在這樣的廢墟裡,特別需要有個可以取暖的空間。
廖嘉展,台灣「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教宗於2013年致全城全球聖誕節文告中,除了繼續為戰爭地區祈禱(包含聖地在內)外,同時也為地球遭受人類摧殘、以及受風災所苦的菲律賓人民祈禱。最後他還提醒大家:救主基督已在這世界上、在我們這人類中誕生,我們應讓自己的心受感動。試著讓我們的心從天主的溫柔中取暖,因為我們需要祂的愛撫。天主的愛撫不但不會傷害人,反而能賜予我們平安與力量。我們需要祂的愛撫。天主的偉大在祂的愛中,願讚頌與光榮世世代代都歸於祂!天主是和平:讓我們求祂幫助我們每日在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家庭、我們的城市和國家、在整個世界締造和平。就讓我們被天主的慈愛感動吧!(圖摘自梵蒂岡電台)
★口譯:陳科神父, 現為天主教台灣地區主教團秘書長
在「第一屆傳教士漢學國際會議」上,天主教輔仁大學學術研究中心主任陳方中教授談到:傳教士對於中國及台灣的發展,在歷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將基督福音帶入了遙遠的東方。僅管在傳揚福音的過程中,遭遇了許多挫折,但卻絲毫未減少他們的好奇心。輔仁大學華裔學志漢學研究中心主任黃渼婷則指出─這群傳教士們無論在漢學或是傳教方面的貢獻,都可說是非常多元的。事實上,只有歐洲稱為「漢學」,在美國是「中國研究」,亞洲則稱「儒學」。德國奧古斯丁華裔學志研究院的顧孝永神父也特別提到:傳教士是東方與西方,尤其是中國與歐洲之間的橋樑,透過西方人的眼光來看漢學時,傳教士即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發言依序為 ★陳方中教授,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中心主任 ★黃渼婷教授 ,輔仁大學華裔學志漢學研究中心主任 ★顧孝永神父,德國奧古斯丁華裔學志研究院主任
無論是早期影響中華文化頗深的耶穌會士─利瑪竇,或是現今深入台灣東部以振興部落傳統文化的白冷外方傳教會,在在讓我們看到這群外籍傳教士們對於傳教、學術…等多方面的影響。為此,天主教輔仁大學為了讓這群傳教士和文化緊密相繫,更感謝天主派遣了這群傳教士們為文化注入新機,因而於西元2014年元月3日,在輔仁大學進行了一場由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與輔仁大學華裔學志漢學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第一屆傳教士漢學國際會議」,藉以讓眾人明瞭:傳教士對認識中國與台灣的貢獻。會中,韓大輝總主教也提到:漢學家與傳教士的關係,就如同福爾摩斯和華生醫生之間一樣……
發言依序為 ★江漢聲先生,輔仁大學校長 ★韓大輝總主教,教廷萬民福音部秘書長 ★曾淑賢小姐,國家圖書館館長兼任漢學研究中心主任
天主教會從羅馬到世界各地,都希望教義能夠和各地社區結合在一起。「善牧基金會」為社區中需要高關懷的少年開闢了服務中心,主要服務十二到十八歲的青少年,他們或是來自功能低的家庭,或是中輟生,或是遭遇情緒障礙、人際困難,成為一個結合教義與社區服務很好的範例。
有些孩子不愛讀書,學業成績不是很好,在學校被貼上「壞學生」的標籤;有些孩子偶爾有些偏差行為,容易衝動,喜歡打架,由於家庭功能不健全,他們不愛回家;還有些孩子很需要別人關心,整個來看,不論那一類孩子,都很渴望愛。「善牧」留住孩子的方法是付出真正的關心,因為光是有良好的設備,卻沒有陪伴,孩子不會留下來,「善牧」營造出溫暖接納的環境,讓青少年覺得自己是受歡迎的,是很重要、很寶貴的,進而能夠喜歡自己。
王世芊,台灣天主教「善牧基金會」台北市西區少年服務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