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教會活動 真理新聞 心靈加油 學習課程 主日講道

第101集-勇闖文藝海域(一)看不見的成果

列印 列印

台灣「耕莘文教基金會」與「我為人人協會」展開「耶穌會士在台福傳口述歷史計畫」,陸續出版神父傳記,記錄了耶穌會在台灣的歷史和發展,以及耶穌會士的足跡,打頭陣的是「誤闖台灣藝文海域的神父」與「天恩主榮一世情」兩本書,分別介紹陸達誠神父與朱恩榮神父一生的步履。

陸神父帶領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寫作會,許多年輕人在文藝生涯中闖出一片天。他從小大量閱讀章回小說,後來自己寫些小文章,但自認「生活太貧乏,除了宗教,講不出什麼純文藝的內容」。走上修道路之後,並沒有特別設定什麼目標,就是主持彌撒、幫忙教友、帶領小避靜、為修女做神師等等。

成立耕莘寫作會的郭芳贄說,在耕莘工作,是一種文化傳教,透過演講、座談、各種活動,改變年輕人的觀念,使他們具有天主教的思想,他們不一定成為教友,可是整個生活改變了。

陸達誠神父(右圖右),耶穌會士。1935年生於上海。1966年獲馬尼拉亞典耀大學哲學碩士,1976年獲法國巴黎第四大學哲學博 士。曾在輔大、政大、東吳等校執教,並負責耕莘青年寫作會會務三十三年。1992年赴輔大開創全國第一所宗教學系。 2006年榮退,現留輔大兼任教職,並繼續在寫作會推動各項藝文活動。 郭芳贄(右圖左),中央通訊社新聞特派員。

第360集-台灣婦女維護生命協會幫助婦女得著神的醫治(一)

列印 列印

秉持重視生命價值的原則,身為基督徒的解慧珍姊妹特別與一群有著共同理念的跨宗教人士,組成了「台灣婦女維護生命協會」,主要目的是為集結眾人力量來幫助那些無法發聲的胎兒們。10年來,協會定期舉行「失胎後傷痛癒合與陪伴週末退省(Rachel’s Vineyard Weekend Retreat)」活動,透過三天兩夜以聖言為主的深化課程討論、靈命操練、和好聖事及追思紀念彌撒,幫助許多曾歷經胎兒不明原因流失、嬰幼兒早夭、人工流產或其他身心傷痛的婦女們甚至其家屬等,都能在傷痛中獲得神的醫治,並與神和好。(圖轉載自台灣婦女維護生命協會部落格)

★解慧珍(上圖中), 基督徒救世會創辦人,並曾擔任「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及「台灣婦女維護生命協會」理事長

第98集-從健康觀點看守齋

列印 列印

四旬期期間,天主教徒刻苦、守齋、祈禱,盡量不吃自己最喜歡的食物和帶血的肉品,此外,每週五守小齋、聖週五守大齋、主日守聖體齋, 這樣的方式,軍人、病人、十八歲以下和六十歲以上的人都不在約束的範圍內。守齋和健康之間的關係是如何呢?

守齋的飲食方式,一般健康的人是可以承受的,同時也有益於身體結構,讓腸道適度地休息,一方面調整生理,但又不是處於飢餓狀態。現代人的飲食只有過量,不致於不足,若是心靈上認識了這樣的飲食計畫,不妨深入腦海,把守齋列入生活規畫,每個禮拜或每個月禁食一次,偶爾放鬆,讓身心休息,必定會覺得神清氣爽。

鍾紀惠(右圖左),營養師; 陳筱惠(右圖右),營養師。

第100集-主內新生命(二)彌補之前的缺席

列印 列印

受洗之後第一次領聖體,第一片聖體進入謝抗建的嘴裡,「這麼甘甜」,過了一會兒,「怎麼不見了?」他想:「溶解在一起了。感謝主,我今天又得到重生,我才知道,我的力量要從那裡來。」太太曾說他脾氣太壞,他說:「我是個武夫,今天受洗,我就變羔羊了,我沒脾氣了。」
在領了堅振之後,王暄茹覺得,上教堂已成為她生命的一部分,她若沒有去做,生命便不完整。另外有個想法:「我之前缺席了這麼久,現在要彌補回來。」

謝抗建,2009年領受聖洗聖事; 王暄茹,2009年領受堅振聖事。

第357集-建立人與基督相遇的文化就從個人做起

列印 列印

教宗方濟各於2014年6月1日傳播日的文告中特別指出─我們要藉著現代工具,去建造一個與人真實相遇的文化。當然,若要為此文化服務,就是要帶領人前來與基督相遇。身為台中教區教友,同時也是位獨立傳播者的黃琪珊姊妹,將與大家分享她是如何利用部落格、臉書以及天主教周報…等多元化的管道,來向眾人傳遞天主的好消息。(圖:真理)

★黃琪珊,台中教區教友

第97集-社服機構因應金融海嘯(二)基督教會合一的開始

列印 列印

從台灣的民情來看,在困難之中,大家更會展現愛心,彼此幫忙。曾牧師因此相信,資源是夠的,金融海嘯是上帝給基督徒的一大挑戰,「看我們是否願意去實踐主耶穌的挑戰」,也是給眾教會一個重大的考驗,「看看在特別困難時,我們是否能同心合一,適度化解問題。」當然這不是靠自己,而有賴於聖神幫助我們合一。 

曾正智牧師,台灣基督教福利會執行長。

第99集-主內新生命(一)主知道我在那裡

列印 列印

每個復活節對每位教友來說,都是新的開始,每一年,教友也都有個新的生命。在復活前夕,很多教友刻苦守齋,而且辦了和好聖事,隨著耶穌復活,在那一刻,很多人的生命都有了一些改變。

「我不知道主在那裡,但主知道我在那裡。」謝抗建早年在前方戍守,驚濤駭浪,履試不爽,他幾次把兄弟救回來,當時不知道為什麼,這些年讀聖經,想了很久,終於明白:「這就是我的家。」
王暄茹從小就受洗,成為天主教徒,國中時搬家,從此便成了迷途羔羊。踏入社會後,因為工作關係,偶爾踏入教堂,總會勾起小時候的回憶,她心裡決定:「我要回到教堂。」 但一直沒有行動。直到最近到姨媽家吃飯,發現大家都做飯前禱告,她很訝異,知道姨媽一家人要在復活節領洗,她才說:「我要跟你們回去。」

謝抗建,2009年領受聖洗聖事; 王暄茹,2009年領受堅振聖事。

第356集-台北捷運不幸事件的省思

列印 列印

或許由於現代科技影響,使得人們越來越不知道該如何去抒發個人負面情緒。近日,無論兩岸三地或歐美各國,相繼發生年輕人為表達個人不滿,而在公共空間內做出殺人或毀壞行為。就以2014年5月21日下午16時22分至26分,發生在台灣的台北板南線江子翠捷運站殺人事件所造成4死21傷的情況,身為教友的我們又該如何去面對並藉此機會深入反省呢?其實,任何一個事件的發生,最值得省思的應該是我們每一個人。倘若在此事件內,人人都能付出「愛」,並讓他人看見關懷,相信能撫慰年輕人心中的惶恐與不安。 (圖:小寶)

第358集-初領聖體的喜悅

列印 列印

您是否還記得自己初領聖體時的喜悅呢?
以「讓小孩到我跟前來」為主題的2014天主教全國聖體大會,
6月7日在台灣桃園縣立巨蛋體育館舉行。
為呼應此一主題,現場也將有300多位小朋友初領聖體,
他們都為自己即將能領受天主的恩寵與愛而雀躍不已……(圖:真理)

第96集-社服機構因應金融海嘯(一)三大面向

列印 列印

社會服務團體在金融海嘯中受害最深,人人忙於餵飽自己,不太有機會想到別人,社服團體該如何因應?台灣基督教福利會2009年3月27日到28日,在台北縣深坑舉行研討會,討論社服團體的因應對策。

這次研討會包含以下幾個面向:
政府在金融海嘯中用什麼方式制定有效的辦法,以減輕海嘯後遺症?應如何制定社會福利政策?
弱勢族群面臨那些困境,有何突破的方法?
經濟蕭條,社服團體面對兩極化現象:社會問題一定暴增,社服團體工作量相對增加,但後援、人力、財力不足,企業自身難保,難以募款。有何因應對策?

曾正智牧師,台灣基督教福利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