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op
教會活動 真理新聞 心靈加油 學習課程 主日講道

第79集-海頓專輯-Missa Sancatae Caeciliae(一)

列印 列印

古典樂派的海頓有「交響樂之父」的美譽,由於宗教音樂作品相當多,又被稱為「教會音樂家」。海頓音樂的風格正好反映出他的性格──踏實、沈穩、幽默,充滿高貴氣息,以及對於宗教的虔誠。他將古典樂派的主調技巧與藝術,發揮到極點。
在喜歌劇方面,海頓深受裴格來西影響,劇中充滿幽默與優雅,他宗教作品的經典之作是「創世紀」。本集介紹他的彌撒曲Missa Sancatae Caeciliae,曲子長達七十分鐘,一般禮儀中並不適用。全曲是由一段一段的清唱劇組成。

第78集-莫扎特一安魂曲(三)

列印 列印

本集繼續介紹「安魂曲」的歡呼歌、迎主曲、羔羊讚與領主曲。「安魂曲」是中世紀專為追悼亡者所用,由於追思彌撒中,主祭者均穿著黑色祭服,「安魂曲」又稱黑彌撒,或安魂彌撒曲、追思彌撒曲。

第73集-裴格來西一聖母哀悼曲(三)

列印 列印

本集繼續欣當「聖母哀悼曲」的最後幾首。
第二部分對聖母傾訴中的段落:優美的女聲二重唱,發自內心唱出,自願分擔他們母子的痛苦、女低音傾訴出感人肺腑的心聲、二重唱快板雙雙對答。

第77集-莫扎特一安魂曲(二)

列印 列印

早期的「安魂曲」是用來安撫死後的靈魂,曲中也有歌唱「阿肋路亞」,這是表示死亡只是回歸主懷的恬靜超渡,所以「末日經」不是最主要的部分。到了中世紀後期,人類對死亡的觀念趨於恐懼,再加上新古典時代,歌劇與神劇興起,在戲劇化的衝擊下,「安魂曲」中的阿肋路亞取消了,「末日經」也轉變為整個「安魂曲」的中間部分,長度幾乎達到其他部分的總合。

第72集-裴格來西一聖母哀悼曲(二)

列印 列印

「聖母哀悼曲」共有十三段,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史實的描述;第二部分是對聖母的傾訴;第三部分是向聖子祈禱。女聲低沈渾厚的嗓音表達聖母的哀痛,女高音與女低音二重唱達到對比效果,傳達出裴格來西虔誠的宗教情操。

第76集-莫扎特一安魂曲(一)

列印 列印

安魂曲的文詞共有十八段,莫扎特只譜了八段,是一首未完成的作品。他將安息經與垂憐曲譜寫在一起,使得安息經的哀悼氣氛,在垂憐曲的連續三次哭求聲中,得以充分表達出來。

第71集-裴格來西一聖母哀悼曲(一)

列印 列印

古典樂派是指十八世紀中葉的音樂,從開始到全盛的頂峰時期大概是從一七五零年到一八二零年為止。從巴洛克到古典音樂,經歷過一連串轉變,尤其在音樂風格上更有不同的觀念和形式,這個時期的宗教音樂幾乎完全受歌劇風格和形式所支配,除了少數的名曲之外,並沒有出色的作品出現。
古典時期著名的宗教音樂作曲家有裴格來西、海頓、莫札特及貝多芬等。裴格來西是拿坡里音樂派的大師,只活了二十六歲,卻寫出六首神劇、六部歌劇、十首清唱劇、三套彌撒曲以及無數的經文歌。「聖母哀悼曲」是他的聖樂傑作,是他在病痛中一氣呵成寫完的,寫完之後幾天即離世,因此有人稱這部作品為「天鵝的最後驪歌」。這首曲子是十一世紀以來,作曲家極為喜愛的一首悲歌,大意是聖母瑪利亞站在十字架旁,眼見她的獨生子耶穌被釘慘死的情形。全曲共分十三段,本集欣賞第一到第四段史實陳述的部分。

第75集-莫扎特一C小調彌撒曲(二)

列印 列印

莫扎特的C小調彌撒曲雖然是他最深刻的作品,卻極少公開演唱,因為作曲很長,像光榮頌就有七首,無法在彌撒中演唱。
本集首先介紹光榮頌中一首永垂不朽的傑作「除免世罪者」,這是一首雙合唱曲,管弦樂伴奏佔了很重的份量。這個樂章足以和巴哈的馬太受難曲比美。接著播放「信經」,這是高亢的凱旋歌,光輝燦爛,充滿了生氣,莫札特用親切的手法創作,不同於傳統。

第70集-巴哈專輯一聖母讚主曲(二)

列印 列印

本集欣賞「聖母讚主曲」的第二部分,其中包括:闡述天主對世人的慈惠、提示天主對選民的盟約以及聖三光榮頌。一開始是男高音與女低音的二重唱,以抒情調緩緩地唱出:「祂對敬愛祂的人們,廣施慈愛,千秋萬世。」在這詳和的歌聲之後,緊接著,大合唱以激進雄壯的快板,莊嚴地唱出:「祂運用手臂,大施神威,把心高氣傲的人擊潰。」巴哈在這段音樂中,一直以定音鼓顯示天主的神威。之後,中提琴渾厚的樂聲,引進強而有力的男高音:「祂從高位推下權貴,卻提拔了弱小的卑微。」長笛二重奏輕快地引出女低音厚實的樂音。 

第74集-莫扎特一C小調彌撒曲(一)

列印 列印

有「音樂神童」之稱的莫扎特是非常虔誠的教友,從小生長在嚴謹的教友家庭中,信仰對他一生的作品有深遠的影響。莫扎特的音樂是歐洲所有音樂的綜合,經過他傑出的心靈淨化,自成獨特的曲風。一七八二年,莫扎特為實踐對妻子的諾言,開始寫作這首C小調彌撒曲,直到一年之後首演,都沒有完成,已經完成的樂章則成為合唱曲中最具深度最感人的作品,旋律的變化和情感的優美,舉世罕見。

第69集-巴哈專輯一聖母讚主曲(一)

列印 列印

巴洛克後期的作曲家巴哈,與韓德爾齊名,素稱「音樂之父」。巴哈終身信仰路德教派的精神,並遵守其禮儀,他說:「我的音樂自始自終是奉獻給上帝的。」他融合各個樂派的精華,使舊有的曲式達到更完美的境界。巴哈生前創作三百多首清唱劇,將義大利樂派特有的華麗、溫暖、穩定的協奏風格,與對位法的組織,混合運用到賦格作曲中,成為具個人風格的代表作。本集節目首先介紹巴哈清唱劇的一個選曲,由維也納兒童合唱團演唱。接著欣賞巴哈的「聖母讚主曲」,以合奏曲當序曲,再導入對經,樂曲中再次呈現舒茨的風格,大量使用斷音及半音唱法,運用巴洛克華麗明朗的管弦樂效果,加強銅管樂與低音鼓的地位,以獨唱、重唱、合唱等不同變化技巧,使這首曲子脫離了分節對唱的原本形式,轉變為清唱劇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