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多祿興起了與人比較的心理,或許在耶穌所愛的那位門徒面前,伯多祿感到嫉妒。

耶穌向他說:「與你何干?你只管跟隨我。」

伯多祿的重心點似乎是在那位門徒身上,而不再是耶穌。

教宗方濟各致函拉丁美洲主教會議,談到在教會内的同道偕行。

“沒有共融的同道偕行能成為教會的民粹主義”

教宗也指出,感恩聖事是真正同道偕行的基礎,是“與主同行的友人”。

 

*** 讀經一 *** 

宗28:16-20,30-31

 進了羅馬之後,

保祿獲准與看守他的士兵獨居一處。過了三天,保祿便召集猶太人的首領;待他們來齊了,就向他們說:「諸位仁人弟兄!論到我,我雖沒有行什麼反對民族或祖先規例的事,卻被鎖押了,從耶路撒冷被交到羅馬人手裡。他們審問了我,在我身上沒有找到該死的罪案,就想釋放我;但猶太人反對,我不得已,只好向凱撒上訴,並不是我有什麼事要控告我的人民。

為這個緣故,我才請你們來見面談話。我原是為了以色列所希望的事才帶上了這條鎖鏈。」保祿在自己租賃的房子裡住了整整兩年;凡來見他的,他都接待。他宣講天主的國,教授主耶穌基督的事,都非常自由,沒有人禁止。

 

詠 11 上主是正義的,祂酷愛公正,心誠的人必得見祂的儀容。

      

*** 福  音 ***

伯多祿轉過身來,看見耶穌所愛的那個門徒跟著,即在晚餐時靠耶穌胸膛前問:「主!是誰出賣你?」的那個門徒。伯多祿一看見他,就對耶穌說:「主,他怎樣?」耶穌向他說:「我如果要他存留直到我來,與你何干?你只管跟隨我。」於是在兄弟們中間傳出這話說:「門徒不死。」

其實耶穌並沒有說:他不死,而只說:「我如果要他存留直到我 來,與你何干?」為這些事作證,寫下這些事的,就是這個門徒,我們知道:他的作證是真實的。耶穌所行的還有許多 別的事;假使要——寫出來,我想所要寫的書,連這世界也 容不下。

 

 福音反省 :

伯多祿和若望的身份比較特殊,一個是宗徒之長,二個是耶穌的愛徒。二人的關係也很好,比如伯多祿會讓若望問 耶穌誰出賣祂;在耶穌受難時,是若望把伯多祿帶進大司祭的庭院;耶穌復活後顯示時,也是若望告訴伯多祿那是主所以,在聽到耶穌對自己未來命運的預言後,或許是出於關 心,但也有可能出於好奇,甚至比較,伯多祿也想知道若望的命運如何。

耶穌的回答說明,每個人將來如何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祂愛每一個人;每個人首先應該關心的,是自己和耶穌的關係及自己的使命。每個人的將來可能都不同,但都 決定於自己如何在今天與耶穌建立關係。